陈秋红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362321
【摘要】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检验教师备课充分度和掌控课堂能力的重要衡量依据,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魅力,高效的教学方法,紧凑的教学流程,生动热烈的课堂氛围,以及引领学生进行的深度思考。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实践与思考
一、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深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了,高中物理课堂也是一样。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当中,想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关键是要做好教学的效率问题,只有拥有高效的课堂,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高效的课堂,对于教学气氛的营造、学生积极性的培养、老师教学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关系。
提高课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个重要课题,方法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后把课堂交给学生,再适时点拨,体现学生主体性;可以发挥课件的优势,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讲练结合,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时投影学生的实验操作作品或者答题行为,给其他学生一个评判的机会,也可无形中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手法或者答题规范。
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首先我选择以学生最熟悉的刻度尺引入课题,让学生测量教科书的宽度并读数,将学生的答案都板书出来,有课件展示最小分度的概念和如何估读的标准:
1.在计量器具的刻度标尺上,最小格所代表的被测尺寸的数值叫做分度值,分度值又称刻度值(最小刻度值)。
2.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人们常将“测量中的有效数字保留至仪器精度的下一位”
回到案例,学生可由概念得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是1cm分成10小格,所以是0.1cm,刻度尺的有效位数为最小分度的下一位,即如果答案以cm为单位,则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由此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黑板上众多答案里,哪些答案才是符合读数规则的。
因为估读的数字是人为引入的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少,所以我就借此要求学生在读数时要目光正对刻度。
有了刻度尺的读数经验,再进入第二个读数内容:电表的读数。
电表在初中实验就出现过,不算新知识,但对于读数,比初中有更严格的要求。所以读数前,我对学生有两点要求,一看清题目给定的量程,二确定所读量程的最小刻度,正确进行估读。
依然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读数并板书学生的答案
让学生回答电表的最小分度,并用课件展示:
0-0.6A,最小分度为0.2A除以十小格,每小格为0.02A
0-3A,最小分度为1A除以十小格,每小格为0.1A
0-3V,最小分度为1V除以十小格,每小格为0.1V
0-15V,最小分度为5除以十小格,每小格为0.5V
接着我用课件展示这道例题的四个不同量程的答案
观察学生的答案就会知道学生的固有印象是估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所以他们的答案在0-3A和0-3V的读数都没有出错,学生此时也很诧异为什么对于最小分度0.02A和0.5V,不用估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
让学生用正确的概念解答出题目,并对其中特别的内容引起好奇,是这堂课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我用课件展示电表读数的完整内容:
一、10分度仪表读数:电压表、电流表若用0~3V、0~3A量程,其最小分度分别为0.1V、0.1A,为10分度仪表读数,只需在精确度后加一估读数。
二.2分度仪表读数:电流表若用0-0.6A量程,则其最小刻度为0.02A,所读数值小数点后只能有两位小数,也必须有两位小数。
三.5分度仪表读数:电压表若用0~15V量程,则其最小刻度为0.5V,所读数值小数点后只能有一位小数,也必须有一位小数。
详细为学生解读其中特殊内容,一是如果尾部逢2或者5,则估读到这一位即可。
二是对于0.02和0.2,采用的是半格读法,可以读到0.01和0.1。例如对于0.6A量程,最小分度为0.02A,若指针刚好指到0.16A的位置,那么读为1.60A,如果超过0.16A但是不到半格,则仍读为0.16A,如果刚好指针指到0.16A和0.18A的正中间,则读为0.17A,如果指针已经超过半格但不多,则仍然读为0.17A,如果指针接近满格0.18或者直接指着满格,则均读为0.18A。
三是对于0.05或者0.5,采用的是五分之一读法,可以读到0.01和0.1。例如对于15V量程,最小分度为0.5V,若指针刚好指到12V的位置,就读12.0V,若指针刚好指到12.5V,就读12.5V,如果指针介于12V到12.5V之间,则将这0.5V分成五等分,每一等分为0.1V,观察指针的位置在五等分的哪个位置,可以读为12.1V,12.2V,12.3V,12.4V,但是指针若是处于12.1V和12.2V中间,也不能读为12.15V,因为有效位数不符合规则,要认真观察指针更靠近12.1V或者12.2V,如果更偏向12.1V,则读数为12.1V,如果更偏向12.2V,则读数为12.2V碰到这种细微的误差问题,要细看刻度,酌情处理。
第一阶段: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循序渐进,以刻度尺的读数作为引入的材料,学生会觉得熟悉容易,自主地参与课题,虽然熟悉刻度尺,但未必所有学生都清楚了解刻度尺的准确读法规则,所以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试过了,再给出正确答案,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用课件展示的最小分度的概念和估读的规则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察觉读数读错的原因。无形中的自主参与,加深了对概念的印象。
第二阶段:当学生又一次信心满满想用刚刚的“官方”说法来读电表时,对于0-3A,0-3V的电表读数正确,对于0-0.6A,0-15V的电表读数却是错误的,又一次使学生陷入了迷茫中,为什么这次运用了明确的概念却还是有些题目做错,难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时候再一次课件展示对于最小分度尾数为2和5的估读的方法,但是字面上理解仍然存在困难,所以详细地解说这个规则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因为不常碰到,而且是小细节,学生容易似乎弄明白了但应用的时候仍延用估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的做法。因此讲解这部分时力求慢并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加强学生的印象。
第三阶段:将刻度尺和不同量程的电流表,电压表读数题目不按顺序列出,先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思考解答,因为涉及的最小分度不同,估读规则不同,学生答题速度明显比较慢,而且出错几率高,我详细讲解了几道错题的思路,再让学生继续往下答题,经过错题分析,学生答题明显快而准确了。
总之,要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提前预判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节点,预留了学生思考及解答的时间,使学生在一答一问中,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体会了知识点的差异,进而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加强高中物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不仅符合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够满足高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了解,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推动物理教学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景天忠.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青年时代,2013(22).
[2]俞如新.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建构策略探究[J].教师,2013(34).
[3]解静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学周刊,2015,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