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坤
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乡初级中学,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调整,成为了教育者日常工作的重点。而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还可以使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充分理解各个理论之间的相互关联,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笔者利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结合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优势,浅谈一下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
引言:物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对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因教学方法的传统陈旧,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枯燥无味,使学生逐渐丧失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令学生的物理水平难以得到显著的提升。而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应用,既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物理水平,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一、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初中物理是一项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科,理论知识是该科目的基础,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良好正确的引导作用。而实践活动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所学习过的各类核心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只有同时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充分领悟到物理课程的魅力所在。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思想意识陈旧落后,常常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只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培养[1],令学生无法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全部付诸于实践之中。除此之外,初中物理的课本内容,会涉及到非常多的公式和理论,使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当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时,会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枯燥和沉闷。不仅无法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培养效果,还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对物理课程产生厌烦和反感的情绪,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2]。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优势
(一)显著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能够显著降低理论知识的教学难度,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各项公式,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比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核心知识的关注度,并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3]。
(二)使理论知识相互衔接
学生只有掌握好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各项任务,使自身的物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但初中物理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公式内容数量较多,使学生的记忆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采用分支和延展的线条,能够将书本中死板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衔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又能够降低课堂教学的整体难度,为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帮助[4]。
(三)有利于核心知识归纳总结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法,能够对初中物理的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的规划与整理。使核心知识点得以突出,为后续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做足充分的保障。采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梳理,也能够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知识点遗漏的现象,令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5]。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通过将各类知识点绘制成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的预习目标得以明确,令预习方向变得更加清晰,使课前预习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声现象》时,教师可以将声音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由内向外延伸声音的传播途径、特性、危害和控制方法,使学生可以逐步了解接下来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做足充实的铺垫。教师还可以将实践活动的操作流程和相关技巧,绘制成专门的思维导图,令学生快速了解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为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讲授阶段
课中讲授阶段,是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时期。在课中讲授阶段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将常见现象与知识理论相联系,增强课堂教学的代入感。使学生能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令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结构进行全面展示,帮助学生理清固体、液体和气体三者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和对应名称。然后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播放生活中物态变化的视频,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转变成生动的常见现象,从而降低物理课程的学习难度,使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有效的提升。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法,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开展《透镜及其应用》的实践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假设,然后开展实验方案的具体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实像与虚像的大小变化。同时利用思维导图法对成像规律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透镜及其应用》这一节的概念知识。
(三)课后巩固阶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向学生布置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令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比如在学习《光现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这些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良好效果。
结语:通过对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深入了解,可以发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实践性差和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而教师通过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课前预习、课中讲授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完美结合,令学生的物理水平显著提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霜爽.巧用思维导图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8):143-144.
[2]郑小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优势与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3):82-83.
[3]余克梅.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D].中央民族大学,2020.
[4]张志波.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5):68.
[5]马占军.浅议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中华少年,2018(3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