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迪晖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摘要】低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有限,知识学习往往停留在已有的认知层面,对于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夯实“四基”、“四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理念不仅符合“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和深度学习的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就如何在第一学段数学课堂凸显学生思维过程作一例谈。
【关键词】退位减法 活动经验 思维过程 知行合一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任务,主动思考,主动体验,从而积累活动经验建构知识基本结构的一个过程。与深度学习相对应,在低段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往往只是浅层学习,比如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或者靠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者靠死记硬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的后果便是易学易忘,学习不能有所深化和拓展,学一是一,学二是二。本文以“20以内退位减法”单元教学为例,就如何按深度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凸显学生思维过程作策略研究与实践。
一、巧设情境,让学习添上鲜艳色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所谓万事开头难,教学效果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能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并牢牢保持这样的兴趣,深度学习的一个体现就是要让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最好是一生一策。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巧设和他们年龄、兴趣和生活相关的情境。
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我充分抓住我们学校孩子对成长币的兴趣(成长币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奖励措施,孩子们非常期待能得到成长币),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出示本班孩子在用成长币兑换礼物的场景,逐步出示小红有15张成长币,小明有17张成长币;铅笔盒需要9张成长币兑换,跳棋需要8张成长币兑换;篮球需要30张成长币兑换等。)
师: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了好多的成长币,瞧,这是你们上次正在兑换成长的情景,你们都换了什么礼物啊?是用几张成长币换的?
学生反馈:2-3个学生说说换到的礼物和成长币用的张数。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吗?
学生反馈:1、小红有15张成长币,换一个铅笔盒后,还有几张成长币?
2、小红有15张成长币,换一副跳棋后,还有几张成长币?
3、小明有17张成长币,换一个铅笔盒后,还有几张成长币?
4、小明有17张成长币,换一副跳棋后,还有几张成长币?
5、小明比小红多几张成长币?
6、小明如果换一个篮球还需要几张成长币?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太会思考了,今天我们先来解决第1个和第3个问题,课后你们可以试着去解决其他的问题。
通过取材于孩子自己的经历作为情境,巧妙把学习和生活融合起来了,让他们既感到熟悉,又能激发兴趣,同时也有相关的经历,就像平时在闲谈一样的把问题都说出来了。同时数据的设置又不仅限于本课内容的学习,让不同的孩子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的孩子在相同的课堂上有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收获。
二、妙语巧辩,让学习过程精彩纷呈。
《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两个维度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摆正学生的位置,不能在大框架的预设下,仅展现虚假的探究,而要让他们真正行动起来,真正探究起来。如何把学生的思维暴露出来 ,如何让他们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说、辩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所谓善“思”则善“辩”,思辨本就是一体的,“辩”就是主动思考的一种外化表现;谁的观点越鲜明,谁的思考就越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给予适当的环境,在探究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辩一辩,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
仍以“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为例,在让学生自主研究15-9的计算方法时,会得到如下的做法:
1、用画图来计算。 2、用破十法来计算。
通过根据孩子不同的起点和理解得到了四种计算15-9的方法,这时候,为了充分凸显他们的思维过程,我就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可是这么多方法我们该怎么选择呢?哪些方法更容易计算呢?下面请相同方法的同学组成一组,来说一说,各自方法的优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法?
于是生动的课堂辩论就开始了:
生A:我用的是画图法,我认为画图法最容易看到得数是多少,很清楚。
生B:我觉得A的画图法清楚是清楚,但是做起来太慢了,题目做多了不方便。还是破十法比较方便,因为十减一个数比较方便 ,然后再加上另一个数就好算了。
生C:我觉得连减法和破十法同样方便。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得到十,然后用十去减一个数。
生D:我也觉得C的方法比较好,我也是这样做的。
生E:但是C的方法要拆数,有时候会不小心拆错,我觉得还是想加算减最方便。
……
师:是啊,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说得各有各的道理,我比较同意C的想法,所以建议大家在口算时多用用连减法和破十法,当然如果你喜欢其他方法也可以用。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随后我们看到精彩的学习自然的发生了,学生的思维充分的暴露出来了,同时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了课堂。尽管是一年级的孩子,但说出来的东西让人很惊喜。最后老师再总结一下各种方法的优劣,同时也不要忘记允许让孩子用他们喜欢的方法去计算,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
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往往会做是容易的,因为可以模仿,但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说出来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通过这样的辩论形式一方面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参与。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自然的把他们的思维过程给展现出来了,同时也让更多的孩子体验了这一过程,积累了活动经验。
三、巧手善画,让学习持续蓬勃生长。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合孩子技能的学习,如何形成技能,除了理解之外,还应该做到熟练。因此,通过辩论方法的优劣之后,我们要适时的巩固思考的成果,把这些从隐性通过写的方式转化为显性的,加深理解,帮助记忆,真正形成自己的技能。所以需要在口算时让孩子把自己的算法写出来,同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我要求他们在做题时如果能用一种方法的就用一种,如果能用几种方法的可以几种方法都用一下,这样更利于思维的多样性。
这个是在用连减法时,并没有深层的理解为什么要连减,怎么连减。
在分析上面的错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上面的计算正确吗?
(一般学生都会看答案和自己对照,所以都会说正确的。)
师:那请你比较一下,同样是破十法和连减法和下面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呢?
.png)
经过对比,学生终于发现错误的两例如果按照这样的写法算下去,基本上没有用上10减几这一步,从而再次明确破十法或者连减法都是要得到十减几这一步的,进一步明确退位减法的重点,为今后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四、顾盼巧思,让学习成果具有深度。
在学生培养的六大核心素养中有关“学会学习”是这样描述的: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其中勤于反思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考量。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充分说明子反思和行动同样重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学会反思和总结,做到知行合一。所以在“20以内退位减法”单元结束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对本单元进行反思和总结,因为孩子年龄较小,对他们来说其实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我给他们提供了几个方案:
1、可以写一写从开始学习到现在你常用的计算方法如何形成的一个过程,以及这个方法的优点。
2、可以总结一下20以内退位减法各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3、如果不会写字,可以用口述的方式提交音频文件。
说实话,对于一年级孩子能不能写出有效的反思和总结我是持保留态度的,然而事实证明,只要你有想法,孩子的潜力其实是无限的,我还是对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惊喜的。下图中这个孩子把自己在这一单元的收获用画图的形式配合文字罗列出来了,尽管略显稚嫩,但无形中把思维导图给画了出来,尽管略显稚嫩,但第一次来说也算成功了。
更多的孩子因为认字不全的关系,选择了用语音来小结,这里也摘录其中三段:
生1:“第二单元我学会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我们要用减法;求剩下有几个,我们也要减法;我还学会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可以用连减法计算,可以用破十法计算,可以用想加做减法计算”。
生2:“我知道了为什么叫退位减法,因为减数总是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小,总是要先拿出来去减的,如果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减去减数够了,那不叫退位了”
生3:“我知道了解决问题中有些信息是有用的,有些信息是没有用的”。
通过听、说、辩、写、思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是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的好策略,也是让他们的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层的一个重要途径,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基本思想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当然低段学生因为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在深度学习背景下达成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如何更深入的进行教学设计,深入的引导他们去探究是我们始终要钻研的课题。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李敏 吉林人民出版社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刘月霞 郭华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