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洁
定陶区第一中学 山东省菏泽市 274100
摘要:高中阶段的教学上承高等教育,下联基础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中历史,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不仅是对人类历史进程及规律的叙述阐释,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而学生处于当前时代无法充分了解我国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历史,体悟历史就显得非常必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强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察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实现教考衔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改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理念,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将教学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设立的情境中体会到历史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表层走向深层。另外,高考命题强调新问题,新情境的创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实现教学与高考的衔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很大帮助。
(一)课前导入,从教材出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中好的导入可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一般是以直插主题的方式进行的,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对本节课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授,在课堂中给学生灌输的太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拓展,学生疲于记忆,课堂较为低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并且记忆时容易死记硬背,无法对历史事件的深层理解,更谈不上“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并提升学习兴趣[1]。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问题设置时需要联系教材,提高历史课堂的严谨性。
例如,在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商鞅变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复习提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商鞅变法对于后期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既复习了旧知,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二)课中引导,给学生设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
学和思是需要共同进行的,思维的扩散来自于问题的产生,学习并不是在课堂中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而是通过课堂中的讲解和描述进行思考和联想,然后对所思考的问题进行解决,这也是“学”与“思”结合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在设计问题时要层层递进,让学生形成历史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课时,教师可在学习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有人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称作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翻版,你赞同么?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式问题设置,使学生的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在学习《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时,可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话设置问题情境。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教师由此给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黑格尔把宗教改革称为“光照万物的太阳”,它对文艺复兴有哪些继承和发展?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更加了解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三)课程收尾,通过对问题研究的过程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要想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历史课堂的结尾过程重视起来,同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3],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提升,在课堂开始时给学生进行导入所设计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而课堂收尾阶段所设立的问题则是一堂课的升华。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课本内容已经进行讲解,并且也对其中的历史事件通过设置情境进行了还原。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一些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关于本节课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提高了整节课的深度和广度。并且收尾阶段的问题也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4]。
例如,在学习《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结尾时可以利用2014年上海历史高考题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情境: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描述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令人心碎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 。让学生以“人与环境”为主题, 评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付出的巨大代价。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来拓展思维,更好的理解西方工业革命影响的两面性,并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5]。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进行,同时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为目的,才可以让该教学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启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任重道远的,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显丽.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8,(3):15.
[2]赫英辉.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5):105.
[3]彭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历史学科为例[J].考试周刊,2020,(24):143-144.
[4]冯卫峰.高中历史教材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9):120.
[5]黄牧航.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维测评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