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慧
内蒙古呼市二中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00
摘要: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历史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学科。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历史教育者们所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构建合理教学方案、引入问题驱动教学、创设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拓展活动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学生的历史理解力,达到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它讲述的主要是过去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过去历史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学习和借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风格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思想素质。但是,传统历史教学只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的培养。
1历史核心素养概念阐释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采取与其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相符、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技能的锻炼以及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的特点在于开放、稳定、发展变化,核心素养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过程中核心素养的逐步发展。历史学科素养体现了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逐渐形成的内在素质、核心能力、知识量。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包括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证据以及祖国情感。历史唯物主义代表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理论,时空观念代表核心思维,历史解释代表核心能力,历史证据代表核心方法,祖国情感代表核心价值观。
2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首先,老师对教材的内容没有创新。在当下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多数只会依据教材来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单纯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述,使得学生可以真正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少之又少,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受局限。况且历史的教学内容都是离学生现在比较久远的,就使得学生难以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长此以往,课堂的教学会一步步瓦解学生对历史最初的兴趣。其次,老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的老师都会受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使得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灌输式教学是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学生对事物的主观思考能力受到限制,课堂的气氛过于沉闷,打压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高效课堂教学的形成。最后,老师在课堂中展开的实践活动太少。现如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阻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直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很少举办关于历史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模式一般都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学校以及老师很少举办关于历史的活动,比如,带学生去参观和历史有关的博物馆、关于历史人物的博物馆等等。
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把时空观念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时空观念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中来进行分析与观察。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在规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的条件背景下出现的,所以,必须在这个时空范围之内,才能更好地理解发生的历史事件。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和课堂学习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可以冲破时空的阻碍,有效进行课堂学习。例如,在进行夏商周这一课程的学习时,老师需要在互联网上查询和这一历史时期有关的资料。比如,经过观察夏朝建立的局势图,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禅让制度的形成和瓦解,从“公天下”逐步变为“家天下”;商周这一时期生产出来的青铜器是我国进入“青铜器”时期的标志;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每一种学说和主张之间发生的碰撞等。学习在对影像进行观察的时候,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假如自己就在那个年代,是不是可以对历史的发展造成影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历史理解就是让学生依据史实,对于历史事件进行真实理解。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产生“了解之同情”的理念,发挥出其自身的想象力,从而进行大胆自由的想象,以及小心细致的求证。这就要求学生可以真切地去理解和体会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造成的后果和影响都是需要进行论证的,从而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理念。例如,在进行“秦末农民起义”的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对秦朝快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行探索,秦始皇修长城大量使用民力和财力,然而长城的修建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再例如,进行“新航路开辟”的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以发散的思维方式来观察这个历史事件。尽管殖民贸易使得被侵略国家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通过殖民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使世界渐渐成为一个整体,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极大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形成。
3.3在教学时培育学生具备史料证实的意识
史料证实是让学生在得到史料之后进行分析,分辨其真实性。因为历史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只有利用现在仅有的史料来进行分析和理解,完成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如果要正确客观地探索和分析历史事件,就需要增强史料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比如,在进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复辟”这一教学内容时,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中国是一头沉睡中的狮子,只要它醒过来,就会让世界都为之惊叹。”大多数的中国人会由于这一句话提升对拿破仑的好感,但是通过史料和实证的探索就会认识到,拿破仑其实后边还有半句话:“趁它目前还没醒过来,那就使其永远地沉睡吧!”把这句话整体联系起来就会发现理解得会有很大偏差,出现这一理解的根源就是对史料的辨别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这时就要在历史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这一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育和提升,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的核心素养。
3.4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也就是祖国情感,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由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观念、积极乐观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构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对于历史著名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爱国行为更加了解,深入剖析历史事件能透过现象看到国家发展的本质,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民族荣誉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各个历史阶段发生的事件,更是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深入分析问题,主动探索、深度钻研问题,这个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陶冶情操的过程,学生从人文情怀入手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产生更加深切的感受,进而提高了自身人文价值。
3.5在课堂中侧重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阐释,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将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凭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
4结语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加深对新课标教学内容的理解,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能力提升为核心,不断调整和校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纪敏.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89.
[2]刘炜.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