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如何运用情感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吴庆辉
[导读] 素质教育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新的要求,其需要使学生掌握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优秀品质。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科学社会观、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吴庆辉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黄坑铭源希望小学 广东 韶关512333

        摘要:素质教育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新的要求,其需要使学生掌握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优秀品质。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科学社会观、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其既容易接受正确教育,也容易受不良影响。本文将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探讨情感教学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情感教学
引言
        情感可以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作为综合性基础学科,道德与法治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情感交流完善学生的生理和思维系统。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趋于稳定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道德与法治课程运用情感教学,既可以突出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又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高级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情感。
1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难点
1.1教育理念守旧
        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和真实想法[1]。还有部分教师完全按照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展道德与法治知识,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教师的部分知识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社会环境,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隐患,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不完善。
1.2缺乏师生互动
        部分教师没有深刻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性,直接利用单一的书本知识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中没有创设相关活动,不重视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部分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教学内容设置难度较大,生活逻辑较强。部分教师忽略课堂中学生的感知体验,将教学活动当作任务,运用直白的话语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较少,课堂的魅力和活力不足。
1.3授课形式固化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般化,模式化明显。课堂中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部分教师为应付学期考核,在课堂中重点标注考试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发泄出口,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降低,接受知识的能力下降。教师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评价相对片面,侧重于学生的成绩,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2情感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情感教学是通过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达到知识传递、价值影响、行为渗透的目的[2]。新时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具有明显差异,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运用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产生稳定、深刻的心理体验,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和态度反应,指导学生形成鲜明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让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寻找理想与价值追求,产生对祖国、集体的热爱,自觉监督和调控日常学习、处事行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情感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成功,小学低年级学生缺乏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教师通过情感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产生自信。教师还需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的情感体验,发掘学生的人性之美,使其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未知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3 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教学的途径
3.1 创设教育情境
        教师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学目标,创设科学的教育情境,发展学生的共情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环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挖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

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有效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指导学生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和升华,刺激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积极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互动发展。或者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结合问题,创新道德与法治知识,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游戏、故事等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适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内收获书本之外的知识。
3.2师生有效互动
        第一,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寻找时机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理解的思维解答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小组讨论,增加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踊跃发言发表对具体实例的态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调整情感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如在开展《我们的好朋友》课程时,教师可以收集有关友谊的资料,提前拍摄班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画面,并利用互联网展示。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你有多少好朋友?’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的特点,但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班级学生猜一猜学生的好朋友是谁?接着与学生分享教师与好朋友之间的事情,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范例,与周围同学谈论好朋友的定义,如何才能成为好朋友?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友谊的美好,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3.3结合社会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注重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整合[3]。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将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在生活中感受法制和民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换不断调整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由道德与法治教材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使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配合,弹性的延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学生树立我是中国人的概念,初步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还可以带领学生体验公共活动,如乘坐公交车、超市购物等,让学生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让学生基本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同时教师可以围绕学校的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如班级大扫除,让学生养成基本的自理能力,能处理生活中的简单事情。还可以结合学校、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结合学校、家庭生活的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3.4调整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需要结合情感教学的特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分析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等。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自觉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思想转换,结合共同的道德标准自我评价,让学生积极调整道德行为,养成自我教育习惯。教师还需要在评价中发扬民主的精神,让学生互相发表意见,定期检查和总结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及时宣传学生的正确行为,表彰和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道德学习动机。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未来学习、认识社会的途径之一,情感教学通过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既可以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又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 全莉. 融情入境教化育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9):57-57.
2 赵娟.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调节的一堂课[J]. 散文选刊:中旬刊, 2019, 000(009):P.259-259.
3 许丹. 情感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 000(01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