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意象教学刍议--从《天净沙·秋思》谈起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王微
[导读] 无论是作诗还是填词,又或者写一篇文章,第一要紧的宗旨还不是美,而是浑成。一
        王微
        华中师大一附中屯昌思源实验中学 海南 屯昌 571600
        摘要:无论是作诗还是填词,又或者写一篇文章,第一要紧的宗旨还不是美,而是浑成。一
首漂亮的五言诗、七言诗构成的是意象,只有弄懂意象才能通晓全篇诗歌。可以说意象是诗歌之魂。本文论述如何通过意象的含义思考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诗歌  意象  意蕴  思想
        做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常会举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为例,以说明中国诗不太讲究语法,单只是罗列意象,就可以是很好的一首诗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喜欢用这种意象丰沛的词令来赏读这些诗歌。“夕阳西下”和“断肠人在天涯”。诗中的意象包括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前三句都分别是三个意象的罗列,第四句赋予了夕阳以“西下”的动态,第五句是一篇之眼,也点明了题旨,就是写天涯游子悲凉孤寂的情怀。看起来多么简单和谐的诗句顺而言之就分析出了情感意蕴。
        藤与老树之间有何关联?藤向来是缠于树干的,鸦则栖于树上。枯藤、老树、昏鸦,都是中国诗人造出来的文学词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实字前面的虚字,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这三个带感情色彩的虚字:枯、老、昏,又都能给人一种荒凉死寂的感觉,故此连在一起会十分和谐。这是第一个意象群。要是我们换成青藤老树,或者枯藤绿树,昏鸦换作栖鸦,马上就失去了这种和谐感。小桥跨过流水之上,流水又绕人家屋前而过,这三个意象也是关联在一起的,是第二个意象群。第二个意象群的共同特点是有生气,故与第一个意象群互相映照,这就有了对比,也就有了诗的张力。
        《声律启蒙》中“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这种扇对中的意象展现出了景色和诗人的性格特点。
        重新再从本体上议论意象这个词。将“意”与“象”放在一个句子中,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意象”作为一个词最早可追溯到王充的《论衡》里,而正式把“意象”引入到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南朝的刘勰。刘勰之后,将意象理论作为理论范畴加以考察,可以说是在唐代确立起来的。在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唐代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在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主体的意识去发现“景”(清湍修竹),并“唤醒”它,“照亮”它,使这种自然之“景”由实在物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抽象的感性世界即“意象”时,自然之“景”才能够成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才能成为美。也就是说,“清湍修竹”作为自然的“景”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客观存在的,美并不在于外物自身,外物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审美性质就是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只有经过人的审美体验,自然景物才可能被彰显出来,“彰”就是彰显、发现、唤醒、照亮(“因人而彰”)。
        情感的分类与意象的归类:
        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声。

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例1: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例2: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因日夜思念的故乡。(2)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3)乡愁、羁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旧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
“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乡。”(《玉台新咏·艳歌行》)
        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苏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词相传为李白所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他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伫,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际,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
        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苏轼从“雪泥”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让人发悟,使人惆怅。
        以上是从情感意象归类,反之从意象到情感也是可以分类的,动物类、植物类等。高考中常用到的古诗意象分析。象征式意象,梅兰竹菊表示高洁的君子。物语式意象,表现了抽象意义。谐音双关委婉含蓄而又风趣幽默地表达某种微妙的感情。借代式意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桑梓:故乡。“唯桑与梓,必恭敬止”。丝竹:音乐。民间弦乐器、管乐器合称。
        意象,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它是一个个真实可感、鲜活可爱的物象,同时也是意境构建、情思表达的组件。因为真切可感,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很容易理解悦纳。学生在调取了自己潜在的生命体验,唤醒了自己沉睡的情感记忆后,依托诗人表达的意象,也参与着诗歌意境的复现与再造。
        找出意象既能找出作者描写的画面也能从意象的描摹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趣无穷。
参考文献:
[1]艺境[M]. 商务印书馆 , 宗白华, 2011
[2]美学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叶朗, 2009
[3]中国乐器博物馆[M]. 时事出版社 , 乐声编著, 2005
[4]幽怨之符号:楚辞的飞鸟意象浅释[J]. 刘斌. 大众文艺(理论). 200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