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刘虹美
[导读] 伴随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普及,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可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开设的目的重点在于实现对于学生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良好效果的培养,进而奠定学生全面发展基础。

        刘虹美
        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445000
        摘要:伴随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普及,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可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开设的目的重点在于实现对于学生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良好效果的培养,进而奠定学生全面发展基础。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所以生活实际存在的密切关联,是推动学生的良好品质修养,正确生活习惯,积极心理状态达成有效培育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首要分析了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渗透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有效的教学应用举措。
        关键词:道德;法治;小学阶段;教育策略;心理健康
        结合我国社会在21世纪日益激烈的竞争背景,以当代小学生为主体的未来人才要想有效融入社会,并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就必须在掌握必要性现代科技能力和全面性素养发展基础的同时,通过具备强健的体魄,积极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素养,以抵抗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的压力。而小学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具备,则能够为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科目开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中,正确意识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心理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教学举措尤为必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学生在当前所处年龄阶段中,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普遍由于没有得到培育而尚未完成塑造,因此,当前阶段正是教师针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方向展开索引,并对其品质素养细节内容进行确立的关键时期。具体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可知小学相关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将教学重点放置于学生积极的品质修养培育,以及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上,进而针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形成正面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由于教育领域素质教育观念的推广而变得日益重要,且由于其所具备的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特征,共同推动其成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营设和谐环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开展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和谐教学环境的营造,为学生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前提。教师在教学课程开展时,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状态持续保持的重要意义,进而通过自身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育意识的引导,努力为学生创设互助平等,友爱和谐的心理教育适应环境,从而在深入了解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化的心理状态,清晰洞察学生个体之间变化性的心理动态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情感对话交流的途径实现和谐平等课堂氛围的营造,进而通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情况展开分析,实现对于恰当教学手段的选取和采用,通过鼓励、肯定、引导的方式推动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抗压能力的训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开展重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心理层面已出现的波动情况,应当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以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平复的心态来正常看待并面对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个别在心理层面存在困惑或疑问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重点交流的方式帮助该学生提升自信心,进而实现该学生生活态度的转变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具备。
        2.引导明白事理
        小学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以其所积累的道德认知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注重培育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发展方向,并帮助学生确定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而为其良好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确立前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所具有的感知功能,记忆功能,想象能力,思维水平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心理过程,推动学生在金立此类心理过程中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中派生文本阅读,音频聆听,故事讲述,幻灯片、图像景影像的观看,音乐,美术及舞蹈等艺术作品的欣赏,推动学生在参与此类活动的过程中主播领悟人生道理,奠定完善健康思想品格的建立基础。
        3.构建平等交流
        平等高效的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群体之间开展和谐交流的重要性途径。良性的交流要求不同漂流群体之间应当秉持平等自由,安全开放,接纳包容的原则实行氛围营造,进而使交流对方体会到不同个体之间的重要性,以及使交流个体人格得到尊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书面形式的交流,口头形式的讨论,全班范围的探讨与辩论,小组之间及内部的交流和讨论,头脑风暴及特点交谈等不同形式。积极良好且和谐宽松的交流环境的营造,就能够在实现对于小学生心灵陶冶的同时,推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4.实践感悟生活
        推动自身参与生活实践是小学生培育自身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方式,然而,聚焦当前小学生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可知乎心理素养的主要培育场和值,尤其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个范围。因此,唯有在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不断磨砺其心理素养,才能够真正推动小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小学生在心理活动进行时所体现出的开放,纯真以及直率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了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时通过典型主题情境的恰当营造,使小学生通过扮演人物角色的形式,在生活实践内开展对于自身的道德行为及能力的训练,从而使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认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解决自身在生活中的面临的部分心理困扰。
        5.改变行为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通过契约法,代币法,以及自我控制法多种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借助模仿学习等手段实现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语数历,达成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目标。此类方法的具体运用形式就是使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是参演心理剧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的因为体验中完成情绪及心理状态的转变,进而针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施加影响并实现转变。小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而在面对挫折与困难的过程中,极易失去竞争勇气和进取心理,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就应当进行及时疏导,结合具体事例采取上述方法针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认知,以防止小学生形成心理障碍。
        6.教师言传身教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程开展时,教师唯有通过采取言传身教的教学形式,才能避免出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自身教导缺乏说服力,进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发生。例如,教师在面向学生开展港闸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面向学生讲述自身在以往学习过程以及工作历程中所曾遇到的困难及问题,使学生由此疾病引发对于自身当前所面临学习问题和生活烦恼的思考,进而通过对于教师自身摆脱困境经历的聆听,实现对于自身心理健康品质在抗压能力方面的提升。
        由此可知,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有效的方式完成开展,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正面推动的重要性途径,而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就是小学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性方式。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举措应用时,应当积极探索所授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手段,通过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情况,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以寻求所授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径,采用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以实现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效的提升目标,最终推动小学学生全面进步基础完成奠定。
        参考文献
        [1]孙爱华.浅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求知导刊,2020(19):85-86.
        [2]唐维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研究[J].求知导刊,2019(45):77-78.
        [3]孟凡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3):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