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需求的视角,探析提升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娄海艳
[导读] 当前,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近些年来,我国有大量专家、学者积极探索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的手段与方法
        娄海艳
        南京合家春天幼儿园  江苏 南京 211110
        摘要:当前,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近些年来,我国有大量专家、学者积极探索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的手段与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本文基于教育需求的视角,立足于学龄期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的实际实情,根据调研情况分析,探析提升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家庭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提出下一步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龄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
当前,全社会密切关注家庭教育,并形成了共识: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它在孩子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水平,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人才质量和未来发展。近年来,我园积极探索和实践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各界的肯定,根据调研情况显示,越多越多的家长明确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依旧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瓶颈,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素养提升的举措未能充分满足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充分尊重家长的教育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按需教育指导,这是当前提升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发挥学校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主阵地的作用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基于教育需求的视角,探析提升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对于加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家庭教育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的内涵及特征
        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学习期间,是其进入专业教育场所接受专业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家长由于教育理念、教育发展水平等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导致家庭教育远远滞后于学校教育。此时,幼儿园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掌握学龄前儿童家长个体及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与要求,以学龄前儿童家长自身素养与家庭教育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有助于提升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我园近年来开展的工作情况来看,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特征如下:
        (1)人本性: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满足人、发展人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特征。需求教育重视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利益诉求,强调学龄前儿童家长的个体差异,关注学龄前儿童家长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通过引导式、区别式、选择式进行家庭教育方法教学和过程指导,达到提高家庭教育成效的目的。
        (2)针对性:学龄前儿童家长需求教育是在分析、掌握学龄前儿童家长个体及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学习欲求和发展欲求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教育需求,帮助学龄前儿童家长了解、掌握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举措、新政策、新知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客观性: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幼儿园组织开展学龄前儿童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教育,必须先甄别其正向需求,并进行合理的引导。
二、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素养提升的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解、掌握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情况及需求情况,我园对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1)个人基本信息情况;(2)文化程度及受教育情况;(3)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渠道;(4)家长对于自身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成效的评价;(5)家长对家庭教育素养提升的期待情况。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对部分人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就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素养提升的需求现状分析如下:
        
         表1   学龄前儿童家长基本情况调查(N=96)

        如表一所示:学龄前儿童家长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大多在大学及以上。

    其他    32    33.33%
        如表二所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于提升家庭教育素养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家长对自身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成效不是很满意,认为应该从内容培训、方法传授、教育指导、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
三、提升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的若干思考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家长自身存在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能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作为幼儿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切实发挥学校作为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主阵地的作用,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
        (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开展需求教育,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幼儿园要树立服务学龄前儿童家长成长的理念。要有向社会输出合格家长、输出合格家庭教育人才的大局意识,把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其二,幼儿园要尊重学龄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要尊重家庭教育的发展规律,要尊重学龄前儿童的发展需要,要尊重学龄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素养上的成长需要;其三,幼儿园要理解学龄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素养提升上的正向需求。幼儿园要充分肯定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正向教育需求,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和体制,尽可能满足学龄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素养提升过程中的各种合理诉求。          
         (二)尊重个体个性化需求,实现分班教学
          幼儿园要充分尊重家长的个性化需求,从不同的教育程度、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教育困惑等着手,实行分班教学,做好差异化教学。实现差异化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信息收集阶段。系统收集学龄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信息是做好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收集信息应当严格按照需求分类的方法与程序:学龄前儿童家长填写家庭教育需求信息调查表,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实操能力、情景模拟的测试;教师通过个别谈话、调查访谈、日常观察孩子的行为、家长的教育方法及亲子关系等,甄别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需求;教师综合儿童情况、家长基本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信息,对其需求进行综合评定。
        第二阶段,信息分析和整理阶段。教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素养提升的各种需求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对信息印证存在矛盾的补充调查,确保需求分类依据信息的可靠性。
        第三阶段,家庭教育指导分类及分班阶段。教师根据综合评定及信息分析结果进行判定,并综合考虑学龄前儿童家长年龄层次、文化素质、接受能力、个体教育需求进行分班,实现分班的差异式教学。
        (三)优化教育课程设计,实行点单式教育指导
        根据教育需求信息,结合家长对家庭教育素养提升的实际需求,实行“点单式”教学,还原学龄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对家庭教育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的方式,实现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按需教导。由家长选择授课教师和授课课程,同时鼓励家长更多地参与家庭教育教学。
        必修课:幼儿生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家长终身学习教育等;选修课: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人际沟通与交往等。
        必修课程是学龄前儿童家长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幼儿园应该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及课程任务。在此基础上,鼓励家长自主选择3-5门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四)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
        幼儿园要积极打造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平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家庭教育方法。一是开辟“家庭教育家校园地”,制定家长成长计划建设平台;二是优化教学载体,采取家长自由讨论、家庭教育专题会、家庭教育主题班会、亲子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家长增强意识、习得正确的知识和方法;三是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引入讨论式教学、模拟场景教学、声像视教学、课外拓展、微剧场教学、微课堂教学等,引导家长开展互助式教育和研究式学习,鼓励家长学用结合,做到自我学习、互教互帮、共同提高,提升家庭教育素养;四是开设“网上家长学校”,通过微信、QQ等建立讨论小组,不定期针对热点话题,开展家庭教育难点案例分析讨论,幼儿园把日常收集的案例汇编整理,供家长集中学习讨论,夯实家庭教育知识,可以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是促进家庭教育工作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教育需求出发,探析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途经和方法,可以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发挥幼儿园作为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主阵地的作用。幼儿园务必提高认识、抓紧行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途经和方法,切实把家庭教育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