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萍
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第二中学 655400
摘要:重视农村教育,推动义务教育深入改革,让农村的孩子也能自由地学习。然而,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而言,不仅仅是教学资源上的资助,还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让初中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本文将综合分析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初中生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进行义务教育资助时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初中学生;资助;心理
前言:很多农村初中生由于家庭物质条件较差、经济实力不强等原因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消极、否定、攀比等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同时,学校以及政府只是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向上的道路。
一、农村义务教育初中学生的现状
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情感的敏感期,然而农村的家长并不能合理地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作出指引,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同时,部分家庭由于家长长年在外打工,无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及关照,导致学生出现情感的缺失,进而导致学生对事物认知不够全面,让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异常,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
(一)性格方面
在农村义务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敢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进而让同学和老师认为不合群。同时,这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和谁进行沟通,只会默默地承受,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不自信、否定自己的情况出现,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产生轻微的抑郁症。同时,自身家庭情况不富裕,让其倍受打击,导致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地分辨事物,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学习方面
虽说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施已久,但很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学习仍不重视,甚至出现读书无用等偏见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严加管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大部分农村初中都是由祖父祖母进行抚养,导致学生的学习监管不到位,甚至出现过分溺爱的情况,让学生在情感以及心理得不到关注,进而影响了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生活方面
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的资助,但在生活方面远远低于城市学生的基本水平,导致学生存在心理落差,进而让学生产生消极、自卑等心态,让学生无心进行学习。
二、影响初中学生学习以及心理的因素
(一)个人认知问题
部分学生由于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资助,产生消极、嫉妒等心态,甚至把自身的原因归结于他人的身上,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农村初中生由于受家庭贫困、读书为了赚钱等封建思想影响,在教学中只追求成绩,忽略自身道德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了心理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如此,部分初中将家庭贫困视为个人的刺入,在日常学习以及生活中,羞于和他人交流以及沟通,甚至出现自卑、自闭的情况,进而导致学生在接受资助时显得特别的为难,甚至不愿向老师以及学校展示真实的自我,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除此以外,部分学生将贫困当作借口,在日常学习中不积极、不努力,一味地依赖他人,不正视现状,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二)社会环境问题
当下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金钱好利益,并在日常行为处事中没有原则,没有底线,进而营造了浮躁的社会氛围。而这种社会氛围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工具渲染学生,更是让学生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甚至出现以富为美的扭曲心理。同时,过度膨胀的社会经济深深地刺激着当下的初中生,但家庭贫困的学生却没有能力进行消费,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自卑和抑郁的心理。
(三)家庭环境问题
由于农村父母文化不高,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的情感以及心理得不到关注,进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同时,农村父母平日忙碌于工作,缺少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管教,导致学生不良习惯不断地被扩大,进而导致学生出现爆脾气和不良的心态,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
三、进行义务教育资助时注意的事项
(一)完善教育机制
在农村学校对学生进行资助时应主要不仅仅是物质的资助,还应该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难度,并学会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同时,完善教育制度,设置心理咨询以及分析,鼓励学生向老师请教生活、学习、心理上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青春期得到正确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的心理成熟,让学生在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他们意识到贫困以及目前的困难只是一时,只要勇敢地面对,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老师还应该让学生追求梦想,并设计学习计划,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探究知识,用知识改变学生的命运,以此来改善当下教学的现状,全力推动九年义务教育的改革以及发展。
(二)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贫困生摆脱自卑心理、悲观心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式,展开心理健康课程渲染,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表达自己,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全力推动学生的成长。同时,老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活动和节目,让学生在活动和节目中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校中更加积极和努力。
(三)助学结合育人
正确地引导,让学生享受到学校以及国家的助学政策。因此,学校应组织老师进行资助以及心理的相关研究,并着重强调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问题,让每位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在教学中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完成自己的使命,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进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四、总结
让农村初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主动和积极,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及消极心态,让资助过程中的初中生也能在教学中正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对此,老师和学校应从学生出发,完善心理教育机制,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培养。因此,学校和老师还需要继续加油。
参考文献:
[1]李向云,杜元钰,金志训.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分析及改进思路[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2]翁清雄.促进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3]杨长艳.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关爱留守学生的协调及对策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