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珏
武汉育才美术高中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诗歌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借用色彩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更容易,也更喜爱去读诗,解诗,已期其获得诗歌阅读板块的答题效率及准确性方面能够有所突破,同时将诗歌的魅力更加发扬光大。
关键词:诗歌,颜色,解读
诗歌在高中语文学习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大家都想要提升诗歌阅读的能力。然而,很多同学都发现,想要做好诗歌阅读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能刷了很多题目,还是感觉摸不清头脑,找不准方向。那么诗歌的阅读究竟难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诗歌之所以难,主要在于它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说话不太一样,尤其古代诗歌,本身创作的时代就是离我们很久远的,读起来当然会觉得不容易理解。基于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诗歌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尝试找到一些突破口,用相对于学生来说更熟悉,更贴近生活,以及更容易入手的一些视角,来作业他们诗歌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这里,笔者将探讨的一种方式是借用色彩的手段来阅读和理解诗歌。
之所以借用色彩,是源于事物都有颜色:生命有颜色,青春有颜色,诗歌,也有属于自己的颜色。诗歌可以是红色的。诗歌当然也可以是紫色的。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寻找颜色的过程,或许是一种叩开诗人心门的途径。
一.诗歌中具体颜色的呈现
很多诗歌作品中,会有具体色彩的呈现,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就是很好的例证,有明确的颜色体现。之于读者,就可以由此感受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的香炉峰赫然眼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阅读这一类诗歌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色彩词汇找出诗歌中的颜色表达,进而从颜色中寻找诗歌的主题或是诗人的情绪情感。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的色彩表现,既存在于古代诗歌,也出现在不少的现代诗歌当中。
《雨巷》这首诗就是直接用丁香的颜色勾勒画面,并在画面中寄予诗人内心的情感。如果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这种明显表达的色彩感受,将“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丁香花,白色或淡紫色,在古代诗词里,常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朵在雨中飘过的丁香,就染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分。丁香的颜色是素雅,白色或淡紫的小花,没有鲜艳夺目美,却十分可爱,丁香那种素雅的颜色是温柔的,但也不缺乏热烈,素装淡裹中掩藏不住许多的内秀,柔中透露出严肃和刚强。雨巷诗人诗人戴望舒带着时有时无的希望,迷惘,感伤,又期待。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正如这样的丁香。
二.诗歌意境中的色彩传达
意境,是理解诗歌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诗歌字里行间的意境传达转化为对色彩感受的把握,由此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
以徐志摩的代表诗篇《再别康桥》为例,分析其意境中存在的色彩。《再别康桥》从整体上感知,可以描述为彩虹的颜色。如诗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虚实间,有一潭很清澈的水,天空倒映下来,也许有霞光,潭水上应该是漂浮着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还有金色,或者紫色。好像柔水一般,荡漾着种种的浪漫。彩虹的颜色,多叫人迷恋。美好的,悠扬的,然而又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美,却转瞬而逝。
康桥,之于徐志摩,除了彩虹的颜色,还有什么足以表达?由此可见,尽管本首诗并没有像前面部分的举例那样出现确切的颜色词语,但是从整首诗的全篇出发,其画面意境当中无不透露着鲜明的色彩感,而由此出发又带给阅读者视觉上的想象和心灵上的体验,最终达到与作者共鸣,也就是理解诗歌情感要义的效果。
三.诗歌中色彩带来的不同解读
诗歌还有许多种颜色。这些颜色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鉴赏诗歌。所以学生在读诗时,对颜色的不同感受和把握,会带给诗歌一些不一样的解读方式以及角度,最终会反过来给同一首诗歌以多姿多彩的解悟。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中“白日”一词,是给太阳加上了一个颜色作为前缀,于是在分析文本的时候,如果对这个色彩词汇加以合理的解释,必然会有助于更好解读作品。在教学实践中,有人认为这个“白”色的太阳,指辉煌灿烂的阳光,也有人认为应该是,黯淡苍白的残阳。显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向。通读整首诗歌: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至于“黄河”,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乍看之下,似乎真是黯然的残阳,而从盛唐时期人们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大背景来看,诗人眼前铺陈开来的,又何尝不是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壮丽图景呢?这大好河山,若要目力所及,唯有登上更高处。在此分析之下,较之黯淡苍白的残阳,光芒万丈的太阳更能够与山海,黄河等壮丽意象相映照,共同表现诗歌中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而这样一个之于色彩不同诠释的发散性探究,正是开启学生对诗歌自主理解,深入品读的最好契机,在不同的理解和碰撞中,不断接近诗人当时的心境和遣词造句之用意。
总体来说,诗歌鉴赏,在文试卷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这部分的学生答题情况往往不尽人意。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不善于做这部分题目的学生,并不完全是能力达不到,更多的是他们在这类题目的答题过程中,很难找到切入点。那么问题就清晰了,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找到这样的切入点。
诗歌中,不论记事访友,还是写景状物,总离不开一个情字。所以笔者认为,读诗解题的第一步应该是抓准情感基调。给作品定调,欢快或是忧愁,寂寞或是伤感,恬淡或是闲适,激愤带着思念,激昂夹杂消沉等等。在对作品情感基调有了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可想,不论哪种角度的提问,都不会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解题也不至于偏离太多,可以说是答题过程中一个大方向的上的把握吧。而这个重要的大方向,笔者选择用色彩入手,因为直观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甚至转化为为抽象的情感。也就是说,每拿到一首诗歌,我都会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的颜色,是暖色或是冷色,是单色还是多色,是纯色还是渐变……然后将这些颜色以及颜色给人的感受,转化为作品的感情基调,或高亢,或轻柔,或简单,或复杂……然后我们再共同地分析,评讲,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颜色和基调,给作品一种或几种可能的定位,当然还要用关键词以及意象等依据来验证我们的结论,最后可以用这些颜色来感知诗人的情感,甚至是情感所发生的变化等等。
结论:
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解答诗歌类的题目,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收获的远不止这些。这种寻找颜色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诗解题的兴趣,他们对颜色有天然的感觉,这样的读诗过程似乎变成了一个赏画的过程,而诗歌不是本来就可以,且应该被想象成一幅一幅的画面吗?
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颜色,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毋庸置疑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