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书法艺术浅谈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任舒文
[导读] 明末清初之际,位于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出了一位博学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他就是傅山。

        任舒文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一、傅山及其时代背景

        明末清初之际,位于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出了一位博学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他就是傅山。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自幼聪敏,博闻强记。在他年仅15岁时参加童子试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他的幼年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在苦读中度过,然而动荡的局势打破了这种生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五月南逃,十月清兵占领太原,立即下令剃发,当时傅山带母逃入寿阳山中。拜寿阳县五峰的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士,道号“真山”。
        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总兵姜瓖见吕梁山中广大地区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也起议反清,傅青主的两个同窗王如金、薛宗周是汾阳人,也参加了起义军,在晋祠与清兵交战数日,被杀,傅青主撰著名的《汾二子传》文纪念。
        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曾接受南的任命而入狱,并著有《甲申守岁》诗二首。傅山的母亲说:“道人儿自然当有今日事,即死亦分,不必救也。”后来他的朋友们出奇计,救出了他。出狱后又去南方云游。归来后隐居太原府崛围寺。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号公它、公之它。傅青主终生拒绝为满清政府效力,终老山林。
        
         二、傅山书法艺术风格

        (一)晚明对奇的热情
    晚明时的中国,文人士子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已经不同,商品经济急剧发展、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初探、市场的扩张,以及大众价值观、情感观的更新促成了多元的文化环境,虽然大明王朝的崩溃已经无法避免,整个社会都处在动荡不定的状态中,但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股热情澎湃的艺术思潮,书法艺术顺应这股思潮慢慢从以实用为主观赏为辅的层次脉络逐渐上升到了一个以欣赏为主体的纯艺术层次,“好奇尚异”成为晚明文人士子所追求的现象,傅山也不例外。
        谈到傅青主“尚奇”,就不得不提起其约作于1652年的《啬庐妙翰》一作,此作内容非常繁杂,由篆、隶、真、行、草以及傅青主自创体混合而成。白谦慎在《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世界》中谈到:“在书写的选择上,傅山并没有按照书体的历史演变顺序来安排,而是随心所欲地书写,任意而随心,当然这幅手卷的繁杂不仅仅体现在他使用了五种不同的书体,还在于字体之间的界限常被打乱,使我们无法界定某些字的字体归属。以“为”字为例,字的整体是篆书,但上半部却像是楷书写法,而下半部分的一些主笔又用楷书或隶书的笔法写成,因此我们无法界定它属于哪种字体。傅山将这种打乱字体之间界限的做法走到了极端。”晦涩难明的异体字,来历不明的古篆,模糊的行距,走形的结体等等都增加了观赏者阅读作品的艰难。在《啬庐妙翰》中,识读作品文字的过程则常常会被难已辨识的异体字阻碍,汉字书写的交流功能在无形中被傅山所书写的本身削弱,观赏者则被迫使关注作品的本身也就是中国书法艺术,而一段接着一段打开的杂书手卷也以一种全新的、新奇的风格呈现在观赏者面前,调动其好奇心,引起观赏者的阅读兴趣。伴随着晚明政治形势的衰落,晚明的书法艺术潮流也慢慢走近清初,进入了一个崇古的发展阶段。
        (二)清初对古的探究
    身处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的艺术作品出现,没有游移于时代背景之外的艺术作品。异族统治之下的烦闷,令身负亡国使命感的晚明遗民文人把经历投入到了经典的研究,“崇古”成为了清初学术的主要风气。而傅山作为十七世纪中国书法艺术由帖学渐转碑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功不可灭。
   傅山等书家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厚实、庄敬古朴的篆隶中。由此,新的书法艺术开始逐步形成:傅山主张并身体力行地把篆隶的特质融入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中,认为越古朴越是上乘之作。




        
        
                  三、傅山书法艺术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其书写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大家,在山西书坛影响十分大,尤其是在当代,傅山的意义更凸显出来。他不是理性的书家,他不像王铎。他学过王铎,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更是超越了王铎,可以说他是一个感性的书法家,他是凭自己的心性在写字,有时候是恰到好处,有时候在某些公众场合上写出来的东西,像乱麻一样,这也是他心性的反映。
    学习傅山不能只学他表面的字体形态,换句话说在书法艺术方面或者在任何艺术上学习不能只留于表面。还要学习他做人、做学问的人格品质。从中国文化传统来说,傅山所遵循的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做人要大气凌然,要讲气节,反映到书法上,写得好与不好,就是那句“字如其人”。随一时风气的人,都是在玩小聪明,写的是小感觉,,这实际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书法作品反映了个人的文化水准,知识水平。水平越高体会才能越深,诸如文化气息等。我觉得这是学习傅山、延续傅山精神的第一点,就是要有个性,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审美创造,不能一味的临摹别人,要有自己的创造,集合了自己思想与人生经历、文化水平的创造。
    第二点,从书法本身的技法来看,以草书为例,宋朝以前的作品是小幅的,怀素的《自叙帖》也是二十几块小的纸拼接起来的,这和当时的纸张技术有很大关系。怀素也有大作品是写在墙壁、屏风上的。到了明清时期大幅的作品就慢慢变多了,那个时期动辄八尺丈二。傅山写得最成功的作品还是王羲之的临摹,那种风流潇洒,雍容华贵的气息,神形兼备。傅山作品对我学习书法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草书,有一种它独特的情怀弥漫其间。我发现学傅山不宜盲目学。我觉得个性太强的书家譬如傅山,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写像上,要把握他的创新精神,从更古的经典吸取养料,然后融会贯通,方能得其精髓。
        (二)在继承中的选择
        傅山有一句话叫“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我们当今书坛就是缺少“奇人”,跟风的多,人云亦云,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被名利所左右;被所谓的潮流所影响。时风随机而变,的确毁了好多书法学习者。这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大情景,风气都是不谋而合的,写傅山就要深入理解傅山,要学习他的那种在大趋势下还能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独特性的伟大的创造精神。
     对于书法的选择,我的看法是书法跟其他任何艺术都一样,无法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硬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话,那么艺术的结果就是立即死亡。苏轼在书法选择中,以儒家美学为标尺,视王羲之为正统标准,即使是张旭、怀素的大家也被视为“野道”。即使在古典时期,大部分书家也并不买东坡的账,依旧将张旭、怀素也视为经典,当今更没有人会拿王羲之做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天下的书法。?
    后代学傅山的也有很多,然而很少有学成的。这又是为什么?不仅是技巧的限制更是时代造就。明亡之后,受传统思想以及其师友的影响,傅山一度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与彷徨之中。他积极进行反清复明的行动,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傅山的内心充满义愤,这时书法成了他义愤之情的出口。正是这种情绪,铸造了傅山独特的书法风格。
    傅山的书风是具有积极的精神意义的,极其富有人格特征的,而并非如今为了追求虚名而故作奇特的书体。在特定是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人物,以特定的历史方法,成为一种历史的典范。当时间和历史都改变的时候,之前那种成功存在的历史方法就过时了。现在,你没有经历那种国破家亡,没有那种激愤的心情,就是故作姿态了。傅山的艺术创作启发我们:对于书法的选择与学习,不能盲目的临习,一概的模仿,一定要先经过对书法家的生平,性格了解,对书法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才算真正的继承。
参考文献

[1]侯文正,《傅山传》,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2]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三联书店,2006
[3]傅山.,《霜红龛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4]《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5]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6]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1994
作者简介:
??? 任舒文(1992.7—),女,汉族,籍贯:山西省汾阳市人,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山西应用科技书法系教师,硕士学位,专业:书法,研究方向:书法创作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