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改革中护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张娟娟
[导读] 探究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改革中护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方法:本次实验中,于急危重症护理实习生中选取46例护生作为研究对象,为探究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将46例护生随机分配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
        张娟娟
        河北中医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200

        摘要:目的:探究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改革中护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方法:本次实验中,于急危重症护理实习生中选取46例护生作为研究对象,为探究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将46例护生随机分配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隐性职业素质培养,对比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隐性职业素质评分。结果:通过实验分析来看,观察组护生的技能成绩、理论成绩分别为(90.23±3.34)分、(93.58±3.54)分,且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质评分分别为(92.11±4.15)分、(93.26±4.26)分、(91.37±4.25)分,较之使用常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的对照组,数据相对更为优秀,存在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护生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对提升其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改革;护生;隐性职业素质
前言:急危重症患者病症情况复杂多样,且有着许多的危险因素影响,使得其正处于严重的风险阶段,随时均会有生命危险。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工作中,教师需加强对护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教学,以提升其专业素质,便于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能够胜任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1]。但当前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有较大的不足,更多的病患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稍有不慎便可能会引发纠纷,对此,当前必须要对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其中加入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本文中,便分析了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改革中培养护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实际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中共选取研究对象46例,于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开始实验,组内研究对象中包括3例男性和43例女性,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20岁,平均年龄(19.02±0.57)岁;同时,组内研究对象均为急危重症专业护理实习生,在入组前均已同意,并已在相关同意书中签字,无中途请假、退出情况。
1.2方法
        在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教学模式,由教师向护生讲解有关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操作,并定期进行针对性的考核。
        观察组则需在常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培养护生隐性职业素质。(1)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所谓阴性职业素质大致包括有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通过在护理教学工作中加强隐性职业素质培养,对护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对此,在教学工作中,可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隐性职业素养宣教等多方面来进行渗透,循序渐进的让护生提升对隐性职业素质的认知深度,进而为其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帮助[2]。(2)增强实训教学: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可每天泛泛而谈,而是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实训教学。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好规划,适当开展模拟急危重症患者护理,同时,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病症情况复杂多样,且可能发生于各种场景中,可进行多场景的实训模拟教学,如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如模拟交通事故,患者突发心跳骤停,让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开展一系列规范化操作,由教师从旁观看,并对其处理速度、步骤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分。另外,也可适当让护生随同急救队伍观看急危重症患者的现场处理[3]。(3)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指导。

在隐性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重视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并在教学时,能够有创新思想,优化教学方法,将隐性职业素质渗透到实际护理教学工作中去。其次,也要完善人文知识培训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并定期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以此来提升其职业素养。
1.3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隐性职业素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最高分值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成绩越优、隐性职业素质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作为实验统计学处理工具,以上观察指标均使用(分)表示,使用t检验结果,(n)为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数据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考核成绩对比
        观察组护生的技能成绩、理论成绩分别为(90.23±3.34)分、(93.58±3.54)分,对照组分别为(81.25±4.26)分、(84.27±4.16)分,相比之下观察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隐性职业素质评分对比
        实施隐性职业素质培养的观察组,护生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质评分分别为(92.11±4.15)分、(93.26±4.26)分、(91.37±4.25)分,较之对照组(82.03±6.22)分、(83.24±6.41)分、(80.32±6.52)分,观察组更优,且数据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护理培训工作中的重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工作中存在有较大的局限性,且未能够注重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据相关调查来看,护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功利性强、缺乏理想与信念以及职业精神[4]。当前时代背景下,护理工作愈加重要,且急危重症护理难度较之常规疾病更高,护理人员需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因以上而因素的影响,使得多数护理人员并不具备较强的隐性职业素质。本次实验中,便以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为例探讨了隐性职业素质培养教学的改革工作,从实验结果中的考核结果来看,实施隐性职业素质培养的观察组,护生的理论、实践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再如隐性职业素质各项评分来看,观察组职业态度(92.11±4.15)分、职业情感(93.26±4.26)分、职业道德(91.37±4.25)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佳,(P<0.05)。
        通过本次对照实验分析来看,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工作中存在有较多的不足,在实施隐性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后,不仅可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崔霖芸. 基于培养隐性职业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11:12-14.
[2]余颖,吴肖晓,胡婷,陈晨. CBL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提高护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7,17:221-222.
[3]秦芳. 论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改革中护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13:184-185.
[4]刘博. 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培养[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2:193-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