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强化方式及价值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张清美
[导读] 语言表达是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下的自然产物,对于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教育而言,由于智障儿童智力发展与常规儿童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张清美
        福建省永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福建省  永安市   366000
        摘要:语言表达是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下的自然产物,对于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教育而言,由于智障儿童智力发展与常规儿童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采用新方法对智障儿童进行差异化教育,并在语言强化训练的同时,关注智障儿童的心理变化及身体状态,双管齐下,在提升智障儿童语言表达流畅度的同时,提升儿童生存本能和综合素养,让儿童能够自信健康地茁壮成长。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语言训练
        引言:语言是社会人与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智障儿童因天生智力受损,对语言表达技能的学习效率低下,并从小对语言表达存在诸多盲点及误区。而各异智障儿童天生语感又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前期以激发儿童对语言学习的欲望为主,提升其内在驱动力,再结合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训练融入其日常生活中,提升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帮助智障儿童更好的融入到多元化社会中。
        1.拼音法提升学生词汇量
        语言是将单个字词通过特定编排流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词汇量的多少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根本,对于智障儿童而言,首先应扩充其词汇量为主。智障儿童智力受损,教师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字词渗透,从而将生活常用字词融入其潜意识。因此对智障儿童读物的挑选应严格把关,读物应拥有简易性、趣味性、拼音化等特点。从拼音学字入手,及时调整学生发音口型及发音部位,并由于学生的各异性,教师应将每个字词的发音细化到音节上,把音节通过趣味性的方式,结合刻意练习,调动其语言感知神经,利用学生的肢体动作,让其全身心投入其中,以此提升儿童字词储备量的同时,锻炼学生肢体协调能力,增加儿童自信心,从而为其构建独立完整人格。智障儿童逐渐对语言学习内在驱动力更强,长期以往的锻炼,让其形成良性循环。
        2.日常渗透法将复杂内容简易化
        智障儿童在课堂上学习时间有限,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时间细分化,懂得劳逸结合。并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点滴来时刻影响教导学生,将语言渗透日常化,采用生动直观的现实事物,帮助学生储备字词的同时,将碎片化概念聚合化。比如,在课后吃饭时,教师可利用诙谐的方式告诉学生,“我们在吃饭”,并引导学生一起复述;再通过融入多媒体教学课程,将一些枯燥的课堂拼音字词教学与多媒体卡通人物融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的方式,增强学生代入感,提升其内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欲望。
        3.从听开始,以模仿教育为主
        听觉障碍是教育智障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第一道障碍,学生只有先想听、会听、能听,才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及转化,从而达到通顺表达的效果。
        (1)儿童想听的力量
        想听即学生对语言表达感兴趣,是一种由内而外对语言表达的渴望。

而儿童对外界事物有着天生好奇感,教师则应将学生内在好奇心及内在潜能激发出来,通过做游戏,定榜样及多元化、有层次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化地调动儿童学习自主积极性。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及动画完美结合,在课堂放映中,引导学生深入其中,通过有温度的直观感受,利用情感沟通激发学生的语言求知欲望,培养儿童对语言表达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自然能够显著提升。
        (2)培养会听的技巧
        想听是学生踏上语言表达学习的第一步,而对于智障儿童而言,要如何在这条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教师的方法技巧则必不可少,方法技巧的学习能让学生避免误区,达到高效教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让学生倾听时身体坐端正,上半身微微前倾,双手放松平稳地放在大腿上,排除杂念,以此提升智障儿童学习注意力,并通过长时间的渗透及教导,让其养成倾听良好习惯,学会听的技巧。
        (3)能听是表达的入门基础
        能听并非会听,能听是在会听的基础上,能够将外界的语言表达,通过内在接受系统再到神经转化,理解内化为对应事物的一种本领。比如,智障儿童在教师及家长的长期熏陶下,已经能够清楚地喊出自己的名字,但并不知道名字背后的含义及对应的人物,这便不是能听,还只是会听。只有当儿童能够快速将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内化为对应的事物,并理解语言背后所传达的内在含义,这才是能听。而能听正是智障儿童学会流畅表达的入门基础。
        (4)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以模仿教育为主
        训练是稳固学生发音,让其拥有流畅表达能力的唯一方式,而模仿教育则是训练环节必不可少的教育技巧之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所有儿童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渗透亦是如此,为学生树立榜样,在现实生活中,将感官体验融入其中,增加儿童知识储备量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欲望及综合表达能力。模仿的对象可以是现实中的人物、教师、家长、同学;也可是虚拟世界的卡通人物,利用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减少智障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提升感官体验,全身心体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发自内心的接受并对之渴望。
        4.结束语
        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影响儿童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并且语言表达流畅度对智障儿童自身的心理也会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学生各异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强、目标性高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利用特定新颖的教学方式,把趣味性及高效性在课堂上发挥到极致,提升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其拥有自信、阳光的品质,形成独立自主的正确三观。
        参考文献:
        [1]孙雪峰.智障儿童语言训练要做到三个“注重”[J].吉林教育,2020(18):92.
        [2]闫新春.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强化方式及价值思考[J].成才之路,2019(34):36-37.
        [3]付丽丽.谈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及应对方法[J].中华少年,2019(28):35.
        [4]董会.智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工作关键点研究[J].中华少年,2019(28):2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