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昇桃
四川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 倒装句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之一,传统课堂中的倒装句教学强调语法规则,忽视语法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认知因素,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以及凸显观分析倒装句式的认知构成,并以此指导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倒装句,图形-背景理论,凸显观,象似性
一、引言
一般而言,英语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基本遵循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使用倒装结构来为了凸显某种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倒装句一直以来是中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传统语法中的倒装句教学过度关注倒装句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忽视语言现象下的认知机制,让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倒装句的句式特征。实践证明,光靠背记语法规则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到语言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全面科学的倒装句认知模式。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结合识解观中的凸显观,研究英语倒装句的认知结构,并借此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二、以往关于倒装句的研究
2.1 倒装句定义
一般而言,英语的正常语序为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在某些情况下,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会被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子叫做倒装。一些国外学者尝试从不同方面定义了倒装句。Quirk认为“Inversion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fronting of an element”,倒装句通常与一个元素的前置有关,强调了倒装句中的位置关系变化。Dorgeloh指出,倒装句的特点表现在“the reversal of the subject and the verb”,明确了变化元素是主语和谓语,且强调两者位置关系的调换。在国内,许多语法书上也详细地定义了倒装句。实用英语语法精粹中认为英语句子通常有两种语序,一种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称为自然语序。另一种是谓语在前,主语在后,称为倒装语序。其他的定义也大致如此。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认为倒装句结构主语和谓语的变化并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它更体现了认知结构上的图形-背景下的焦点的变化。一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正常顺序。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打破这一语序,使用倒装句来向人们传递某种突显信息,以达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2.2 关于倒装句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倒装句的构造及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角度:修辞角度、句法角度、语用角度以及认知角度。吕煦从修辞角度出发,认为通过倒装句,能实现句式上的连贯、强调、平衡等作用,并能使句子的表达更为生动灵活(吕煦,2004)。针对句法角度,语言学者主要探讨倒装句中谓语前的成分是否为主语、倒装句是否与题材相关等句法层面的问题。此外,也有学者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对倒装句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他们认为,任何句式的运用都取决于交际者的语用目的,“倒装句作为常用句式的一种,自然受到句式表达中认知主体的观点、立场和态度、认知方式以及时空安排在认知规律上的反映等语用因素的制约(唐淑华,2018)。”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派逐渐兴起,许多学者也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各种语法现象,其中也包括对倒装句式的研究。语言学者陈融(2003)提出了“GbF(Ground before Figure)”构式,并将倒装句作为研究对象例证这个模型,将倒装句谓语动词前的成分为“背景”,其后的成分作为“图形”。葛文峰总结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倒装句的两种角度,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象似性原则探究英语倒装句结构的认知特点及其形成的内在理据(葛文峰,2015),系统化地阐释了倒装句的认知机制。王寅(2019)基于以往的研究,运用 “图形-背景”理论并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突显观等理论对倒装句结构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归类,也为倒装句教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三、“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由丹麦心理学Robin在1915年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进而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原则。Talmy在1978年首次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图形”是指人们的听觉或视觉中比较容易被注意、被感知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是指不易被人们觉察、比较模糊的部分,即为了凸显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背景和图形不能同时被人们感知。人们总是首先观察到背景中的图形,而背景通常会被人们忽略。著名的“脸与花瓶”的例子便是图形和背景的一个典型。人们要么把脸作为图形,把花瓶看做背景;要么把花瓶作为图形,把脸看做背景,但却不能同时把脸和花瓶都作为图形进行识别。
(人脸与花瓶错觉)
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也可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例如在句子“The apple is on the table”之中,“apple”是图形,“table” 是背景。句子中的焦点为苹果,也是句子想要强调的部分。这个例子反映出空间介词的意义是一种“图形-背景”关系。
四、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英语倒装句的认知结构解读
4.1 “图形-背景”理论
语序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相应象似性的原则。象似性是指语音形式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英语句型里面最常用的主-谓-宾句式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正常顺序,符合“顺序象似性”的原则(王寅,2019)。但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强调或者是凸显某种信息,常常会打破这种正常顺序而采用倒装的结构。
从前面举的“脸与花瓶”幻觉的图示中我们可以得出,图形和背景可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下产生变化,从而出图形和背景反转现象。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语言中的倒装句式。例如以下两个句子:
The gift is on the table.
On the table is the gift.
在这两个英文句子中主谓关系发生了变化,对应的图形和背景也发生了翻转。第一个句子主语gift是图形,table是背景,句子突显的部分是gift。第二个句子主语是on the table, gift则变成了背景,句子突显的焦点也发生了转变。这体现了人们处理某环境中存在某物的两种基本方法:从存在物说起,遵循“事物—空间”的认识程序;从环境说起,遵循“空间—事物”的认识程序。这两种方法反应了人们两种不同方向的认知顺序(王寅,2019)。因此,当人们想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时,会把这个部分放在主语的位置,让它成为句子中的“图形”,起到突显强调的作用。倒装句主谓关系变化的作用便在于此。
4.2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倒装句研究
传统语法中,通常将倒装句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全部倒装是指将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全部置于主语之前。部分倒装是指将谓语的一部分,如助动词、情态动词、Be动词倒装置于主语之前。虽然不同的语法书对具体知识点的分类会有所不同,但都如出一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语法对倒装句的分类是从句子表面构造出发的,用一些规则去划分不同情况的倒装句。学生记住这些语法特点和规则可以在考试的时候做对题,但实际上他们对倒装句是如何形成的、为何要使用倒装句是完全没有概念的。除此之外,这些规则零散、杂乱,对学生来说记忆起来也很有难度,也可能也会让学生感觉学英语就是背记语法规则,枯燥无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下降。
王寅以“图形-背景”认知机制为基础,对倒装句进行了重新分类。他认为人们在使用倒装句的时候打破了常规语序,属于“有标记”用法,反映了发话者组织语言的能动性。而英语中使用倒装句的目的主要有三种:突显焦点信息,突显语义连贯以及突显结构平衡(王寅,2019)。
(1)突显焦点信息
传统语法中提到当句子中有时间词、方位词以及一些具有否定意义的词的时候,句子可以采用倒装结构,但并未说明为何要采用倒装结构。从“图形-背景”理论以及突显观角度入手,我们可以发现当这些句子将时间词、方位词和否定词置于句前的时候,通常是为了强调突显这一部分。例如:
1.时间频率突显
Now speaks the president.
例句将时间词放于句子开头,强调句子发生的时间。此时时间成为图形的焦点和句子中突显的部分,句子的其他内容成为背景参照物。
2.方位、方向和状态突显
North of the river stands a tower.
例句中,主体首先观察到河的北面,之后才看到塔,此时方位词放于句首属于突显了塔的位置。这样的句子能够更加突显出句子的方位状态,使句子表达更有空间感。
3.否定意义词开头的倒装
Seldom did the boy read a book.
除了方位词和时间词,英语中具有否定意义的词放于句首也采用倒装句式,并且此时要采用部分倒装。这时强调的是开头的否定概念。比如例句一中seldom放于句首,认知上会将seldom在句子中的含义进行强化,强调了男孩读书的频率很少。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倒装结构实现了对倒装成分内容的突显作用。当句子中某一部分倒装到句首时,我们认知上会将焦点放于这个部分,这时句子的其他部分相较之下就成为了背景,处于次要的位置。总而言之,句法的特殊位置传递了话语的特殊信息。
(2)突显语义连贯
除了突显倒装成分所传递出的信息,倒装结构还能够实现语篇语义上的连贯。为了使语篇在语义上具有衔接性,信息流不至于随便中断,英语也常会将相关的部分提前,例如:
He looked around, and not far off behind a clump of bushes, rose a thin column of smoke.
从语用的角度出发,这个句子里的倒装结构“not far off behind”紧跟上文中的 “look around”,使信息流自然的过渡,实现了语义上的承接作用。而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这个句子体现了“距离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是指认知和概念上接近的实体,其相应的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要接近(沈家煊,1993)。因此语义和功能越相近的部分在句式结构上也靠的更近,这符合人们的认知顺序。在例句中, “look around”的概念功能象似于“not far off behind”的概念功能,因此他们之间的距离需要靠近。
(3)突显结构平衡
除了突显焦点信息和语义连贯之外,英语句子中还有一种倒装结构是为了突显句子结构的平衡。英语句子一般遵循“尾重(End Weight)”和“尾焦(End Focus)”的排列顺序,结构短的前置,结构长的后置(王寅,2019)。最常见的“尾重”结构便是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例如下面这两个句子:
1.It is said that he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2.I found it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her words .
五、结语
英语倒装句因其独特的句式构造而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基于以往研究的基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倒装句的形成和构造特点。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原理和认知语法中的“突显观”可以很好地解释倒装句这一种看似复杂难懂的句式。认知上的“图形”和“背景”是可以转换的,当人们想要突显句子中的某一个部分,就会将它放于主语的位置,起到强调的作用。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除此之外,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则也可以对英语倒装句的内在理据做出较为清楚的解释。一个句子的构造不是随意的、无组织的,而是要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和特点。一般的主-谓-宾句式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正常顺序,属于“顺序象似性”。而倒装句为了实现语义上的连贯和突显,打破了“顺序象似性”,而采用“距离象似性”原则,使语句带有特定的含义。
在实际的英语倒装句语法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外,也应该加入一些认知语言学方面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理解倒装句的认知规律和理据性。通过认知语法教学策略,将语法的意义和规则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掌握倒装句的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Dorgeloh,H. Inversion in Modern English: Form and Function[M]. Amsterdom: John Benjamins, 1997.
Quirk,R.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1972.
Ungerer. F & Sch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葛文峰,李延林. 英语倒装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4)
罗国良. 实用英语语法精粹[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刘威恒. 以简驭繁[J]. 中学课程辅导,2018(6).
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沈家煊. 句法象似性问题[J]. 外国教学与研究,1993(11).
唐淑华. 从语用观点看倒装句[J],外国语文,2018(4)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
王寅. 英语体认语法理论与实践[M]. 2019.
赵后红. 高中英语语法倒装句教学应用研究. 基础教育,2019(8).
郑游江. 浅谈英语倒装句教学[J]. 教师发现,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