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高玉臻
[导读] 我国教育一直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变化,国家关注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语文会比较吃力,语文也需要很强大的思维能力,而朗读能力的提升也会带动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玉臻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七初级中学  山东青岛  266400
        摘 要:我国教育一直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变化,国家关注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语文会比较吃力,语文也需要很强大的思维能力,而朗读能力的提升也会带动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能力;策略
        引言:语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完成,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还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潜在能力,这是体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寻找科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朗读教学缺乏足够重视
        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锻炼出来的,需要教师持续的帮助学生,朗读能力提升以后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现在还是应试教育模式,很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一味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只关注考试中会考到的内容,对于朗读以及理解这些都不是十分重视。教师都不关注这些内容,学生即使想关注也无从下手,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就是学习生字、词,对于朗读等等都不是十分重视。
        1.2朗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现在教师让学生朗读的时候都是采取齐读的方式,教师只要求学生的节奏一致,速度一致,对于情感以及语感这些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在齐读的过程中有一些不自觉的学生滥竽充数,浑水摸鱼。而且在朗读之前教师也没有提出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所以很多学生只是在朗读课文,没有任何的思考。
        1.3没有给朗读提供充足的时间
        素质教育普及以后,很多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是朗读的时间不能得到保障,很多都是在课前挤出来一点时间供学生朗读,很多时候学生的文章还没有读完,教师就已经叫停开始上课,讲解文章的生字、词了,这样的朗读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师又有很多的教学内容,一旦穿插进来朗读时间,就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教师就是做个形式让学生朗读一下,这样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内容都没有很好的理解,更不能说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了。
        1.4学生对朗读有抵触心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总是非常的非常敏感并且非常容易自卑。不敢在大庭广众下展现自己,害怕自己不被大家接受,因此,在教师上课点名、提问问题的时候学生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在朗读的时候用很小的声调或者是根本不敢张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朗读产生厌恶的心理。教师需要对这类学生多加关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
        2初中进行朗读教学的意义
        2.1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内心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喜欢这件事情,才会为此付出足够的努力,在学习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需习中去。只要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就没有必要象赶鸭子一样的追着他们让他们学习,教师压力也会减轻很多。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假如可以成功的激发学生兴趣,那么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他们对教师的行为会进行模仿,那么必然会对语文产生兴趣。


        2.2锻炼学生的语文语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语感都不是很好,学生对于文章词句的表达以及把握都有很大的问题,想让他们准确掌握文章耳朵重点,就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文章,多阅读优美的书籍,特别是朗读的比重,在长时间的朗读中学生可以形成很好的语感,对于文章的敏感度也会增加,他们可以更准确的领悟到文章的重点。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也可以快速、准确的回答出来,准确的把握文章更深层次的问题。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深思熟虑挑选出来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文章中包含作者的感情,因此,在平常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让学生反复的阅读文章,仔细揣摩文章的感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感。
        2.3促进思维的发展、扩散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在快速的发展。而想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朗读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将文章里面描述的情景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锻炼自己的语感,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3.1采用多元化朗读形式
        传统的朗读方式都是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这样总有一些学生滥竽充数,而且这种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作出以下改进:首先,文章的选择非常的重要,在选择文章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爱好以及教学的进度,选择一些感情明快、富有节奏的文章,学生朗读的时候朗朗上口,没有丝毫的压力,学生就会喜欢上朗读。其次,朗读的形式需要更加的多元化,男女对读、接力朗读、小组朗读、配音朗读等等形式。最后,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朗读之前进行范读,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可以让学生激发起更大的兴趣,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含义是最终目的,在教师阅读结束以后,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朗读的过程中顺带思考相关问题,这样学生既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还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3.2创设朗读教学情境
        想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带有感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情景。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感情的进行范文的朗读,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含义。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每一篇文章的都是极富有情感的,每一篇文章作者都倾注了自己的血液。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以及感悟,所以对文章的情感没有很深的理解,学生也就没有办法想象出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感情。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制作视频,让学生可以融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激情。例如,教师在讲解《春》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找几张春天生机勃勃的照片,然后再配《春水》这一音乐,这样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迸发就会更加的深刻,配乐进行朗读这种模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甚至于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觉得一次不够,还想再来一次。另外,初中阶段已经有很大的古诗词了,古诗词的节奏感更加的强烈,学生唱读诗歌会更加具有节奏感,还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感情,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3.3教师需要从旁指引,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扮演引导者的作用。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教师需要发挥自己引导着的作用,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从旁协助,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及时的进行引导。每一个人都是对了的个体,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那么朗读出来的情感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朗读方式,不要约束学生感情的流露,并且在有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结束语
        简言之,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对于朗读的重要性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只有拥有朗读的兴趣,才会有朗读的动力,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被充分激发,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慧敏.浅议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天地,2018,31(05):231.
        [2]杨玉平.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