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理与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钟玲
[导读] 近年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成为新课标改革的焦点课题,它以学生终身发展目标及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个性化、全面化、均衡性的发展,这也决定了当下学科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
        钟玲
        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  841000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成为新课标改革的焦点课题,它以学生终身发展目标及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个性化、全面化、均衡性的发展,这也决定了当下学科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更要促进其锻炼良好的实践能力、形成高尚的品格修养,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理为切入点,探讨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方法,以促进高中生养成核心素养,顺利完成高中语文教改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培育方法
        随着我国如火如荼地推进教育改革,越来越多一线教师意识到核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能力,要从促进语言建构、发展思维品质、提升审美能力及体验文化内涵四个方面为着力点,将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理分析
        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引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新目标与新方向;基于此,越来越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践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立足核心素养视域落实教育改革方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与发展力,具有现实意义。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育改革的非凡价值不言而喻,而真正的教育改革要把握核心、落到实处,让教育活动回归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1]。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发展要求,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强化审美素养,践行思想道德教育,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认清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性,从知识、能力与情感“三维目标”升级为关注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探讨
(一)紧抓学科特征,促进语言建构
        语言文字是学好语文课程的最基本元素,也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良好的核心素养,要将“语言建构与运用”视为重中之重,这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凸显语文学科特色的重要表现,良好的语言习得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学好语文的方法,丰富情感体验。例如,学习课文《赤壁赋》时,教学中围绕“赋”为核心点分析各种类型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全面了解“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在深入阅读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初步感知文本的意蕴与内涵,由此体会汉语的文字魅力。

最后在深度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赋”的理解仿写一篇文言文,通过读写结合锻炼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问题引领悬疑,发展思维品质
        为了锤炼高中生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问题链,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悬疑,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与灵活性,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深入浅出地塑造文学形象、强化语言体验[2]。例如,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过程中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为什么郑伯提出让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却‘推辞’?”、“文中哪些地方描述了烛之武提出的秦晋两国的过节?”、“晋文公退军表明了他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了问题驱动,学生有了明确的探究方向,自然而然地投入阅读活动,细致、全面地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从中理解文本内容、探寻语言规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组织对比阅读,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组织对比阅读活动,整合类似的文章,启发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认知事物,获得情感熏陶,既有利于加深理解与感悟,也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发展,提升审美素养。例如,学习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时,对比阅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前者介绍了黑人被视为“二等公民”而备受压迫,进而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的抗议,表达了作者的渴望和平的爱国情怀;后者则言语激烈地谴责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恶劣行为,体现了作者“誓做斗士”的胸怀。虽然两篇文章的国家背景不同,作者的性格与态度不同,但是作者身上都散发着爱和平、爱祖国的积极情感。通过对比阅读,大家体验了不同的艺术形象,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清晰、更明确的认知,深刻地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四)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化内涵
        语文教学活动与文化传播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学要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塑造文化自信心视为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指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化内涵,在阅读中打开思路,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课文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素材有待挖掘,如通过细节描述渗透的府第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以及茶文化等等,将故事情节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总结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生活等等,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升文化品位,主动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素养。
    由上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有效的教育教学过程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通力配合,立足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与发展实情,不断总结经验、探寻方法、启发思维,潜移默化地锤炼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倩.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课外语文(下),2020,(6):95-96.
[2]李桂林.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18):2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