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海芳
四川省成都市航天中学610100
摘要: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延展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 课前五分钟 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仅靠有限的课本知识很难达到这些能力的养成,再加上高中阶段学生因学习任务重,往往极少花时间和精力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更不要说课外延伸,“得益于课外”了。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听、说能力较弱,不善于或怯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阅读面狭窄,写作能力较弱,最后造成学生产生心知语文重要却无法学好语文的无力感,甚至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找到了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还五分钟课堂时间给学生,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进而去发现语文的魅力,体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活动之初,教师可示范五至七次,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向和灵感的启发。本文以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课前五分钟为例,来浅谈我的一些思考。
语文必修1的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单元,学生也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正好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帮助他们丰富知识,扩大视野,陶冶性情,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打开学习语文的另一扇门。这五分钟可涉及的内容有:
一、立足课内,适当延伸。
1.一点文学常识
(1)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对中国诗有整体印象;
(2)介绍中国现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代表诗人、诗作,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丰实的基础。
(3)推荐并配乐朗诵一首现代诗歌,让学生尝试在美读中去品味诗歌的美,并学习简要地鉴赏一首诗歌。
2.一点文化常识
(1)由《沁园春·长沙》中“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万户侯”说开去,介绍古代的“食邑”及爵位制度,以及森严阶级制度下的衣食住行的区别,将高考考查目标中的文化常识渗透于平时的学习中;
(2)由《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谈祖逖的“中流击楫”和“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使学生在历史人物的身上去汲取积极进取的正能量;
(3)由戴望舒的名字谈中国神话传说中有趣的人物名称,再结合华为公司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名注册的一系列商标,如麒麟、青鸟、紫微星等,再到中国航天工程里各种脱胎于中国神话和典故的名字,如天宫、悟空、玉兔、嫦娥等,为学生打开一个浩瀚绮丽的世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人民的浪漫情怀;
(4)由《沁园春·长沙》中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谈近现代中国优秀青年的事迹,如12岁赴美留学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2岁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以及平均年龄26岁的“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研发团队,和大批年轻有为的中国航天青年……鼓励学生如这些榜样般,立家国大志,抱家国情怀。
这些立足课本、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课堂延伸,不仅是对课文的有效补充,也锻炼了学生深入挖掘教材的能力,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
二、放眼课外,丰富认知。
自然、社会也是“课本”,要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与人生,从象牙塔走进更为广阔精彩的大千世界,从而开阔视野,丰富认知。
1. 分享音影片段
分享一首歌曲或一部电影,培养学生发现美、品味美的能力,并学会将这些感悟表达出来,既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也为后期的读书摘录做了有效的示范;
介绍一段有趣或睿智的短视频,既可鉴赏其独特的制作技巧,也可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如奥斯卡有大量的获奖短片,充满趣味与哲思,这种影视形式的分享很受学生欢迎。
互联网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教师就应该利用互联网,开展语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充分利用便捷的多媒体,在光与影与音的视听冲击中,带领学生去感受世界的多彩与丰富。
2. 推荐作家作品
推荐一段自己喜欢的美文,或推荐一位自己崇拜的作家,介绍其代表作,引导学生走近名家名著,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及精神品质。比如我比较常用的史铁生及其《我与地坛》,引导学生和史铁生一起去思考生命的真谛,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让学生走近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感受文字带来的或灵动或温暖或庄重或深刻的情思之美,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鉴赏水平。
3. 分析社会现象
分析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如有名的蝴蝶效应,用“卑梁之衅”等有趣的历史故事来阐释,让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远运动的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让学生在对种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分析中去通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其规律,对社会万事万物有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认知。
4. 解析有趣的心理
分析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如华伦达心态或墨菲定律,列举具体事例,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态,强大自己的内心。
如今的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往往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带领学生解析一些典型的心理学问题,让他们学会科学地分析自己的心理,积极地调节心态,做一个内心向阳的人。
5.关注时事焦点
心怀天下,时事评论。说新闻,谈热点,提想法,让学生能关注社会,思考社会,让思想变得成熟与理智,真正践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
也为以后的时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综上可见,这短短的五分钟,却能兼顾课内与课外,涉及文学、文化、历史、科学、社会等方方面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本做有益的补充延展,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又扩大了认知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少成多,形成所需技能,逐步积淀语文素养。
教师在示范阶段,利用好多媒体,尽量将内容延展,知识面拓宽,做到因时因生制宜,力求形式多样,达到发散思维、培养兴趣、形成语文素养的有效示范。
在学生参与阶段,可循序渐进,前期由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内容方式方面做合理的指导;稍后由同桌合作完成,最后才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注重了共性,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短短的五分钟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乐于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分享中锻炼自己,在分享中增长知识,在快乐中积淀语文素养,在无形中形成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磊.语文课前五分钟学生活动内容设计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20):38-40.
[2]赵芳.新闻时评,以观天下──语文课前五分钟活动初探 [J].《语文课内外》2019, (21):15-15.
[3]陈伟. 高中语文课堂的魅力,从课前五分钟开始——高中语文课前演讲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2019, (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