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婷
四川省安岳县白塔寺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642357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提出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受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教育资源等限制,孩子们知识视野狭窄、社会认知不足,亟需以语文学科教育为突破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德育素养。但实际上,农村初中语文教育长期沿用“填鸭式”的课堂模式,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与新课标的发展需求背道而驰。基于此,本文立足农村教育特色,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渗透德育的创新方法,以确保农村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语文; 德育教育
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学生立德、立行的发展过程,只有将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语文课程才有了生命与灵魂。然而从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实情来说,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深陷“应试教育”思想,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却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水平与综合素质,结果造成老师机械化地灌输知识,而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德育效果令人堪忧。在当前新课标改革大背景下,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成为必然趋势,农村初中语文教育要重视德育教育,关注农村孩子的发展实情与认知水平,把握语文学科特色,创新渗透德育的思路与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德育熏陶下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一、培养良好习惯,强化德育指导
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必然要先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好的思想与习惯将伴随学生终身发展,促进学习力与发展力,并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中获得德育熏陶。因此语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把握一切课堂教学的契机强化德育指导,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全面激活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既能掌握语文知识,也能强化情感态度,提升道德品质[1]。例如,学习课文《驿路梨花》时,文本内容描绘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优良思想品德,引领年轻一代学习尊老爱幼的精神,而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也是难忘的教育与启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调动发散思维,推动他们在阅读中打开视野,获得德育熏陶,同时也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助力未来发展。
二、挖掘教材元素,渗透德育内涵
语文学科教育渗透德育思想,自然要以教材内容为根基,深度挖掘潜在的德育要素,优化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建立语文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关联性,让德育教育更有趣味性、目的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德育认知,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例如,学习课文《变色龙》时,以作者精心勾勒的“变色龙”形象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思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要求他们一边阅读一边批注,总结文中有关描写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人物形象的语句,分析其“恃强凌弱”的人物性格,体会题目中“变色”的内涵。大家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做人要明辨是非,要讲良心、要有诚信,而在有效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体验了德育的内涵思想。
三、打造生动情境,领悟德育思想
真正有价值的德育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而非纸上谈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融入德育教育的氛围,获得积极的情感熏陶,才能领悟德育思想,提升道德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在阅读与学习中感知德育思想,教师不妨创设生动的文本情境,促进学生深化阅读理解,高效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学习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围绕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提出问题:“文中列举哪些案例说明了叶圣陶先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以问题驱动的方式组织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展开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体会叶圣陶先生如何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此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同学之间互相点评、互相学习,彼此取长补短,并且畅想未来,明确奋斗的目标方向。在生动的文本情境中,学生获得启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也反思了自身的不足,顺利完成德育教育的任务目标[2]。
四、聚焦课堂活动,丰富德育实践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一过程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理清语文课堂的教学脉络,有序且有效地落实德育教育方案,以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活动,带给学生独特的德育体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先从导入作者简介、作品背景以及故事情节为切入点,串联整篇课文的主题内容与思想内涵,再抓住课文的细节进行深度解读:“作者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他有什么感想?通过阅读文本,能够获得哪些领悟?”,以问题为载体进行思考与探究,从中感知本文“乐观处世”的德育思想,紧扣德育教育的核心,引领学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向生活的困境与挑战,由此丰富德育实践、塑造良好的个性品格。
总之,我们必须理性认识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尤其家庭教育薄弱、社会关注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学校教育必然要给孩子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引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新课标、掌握新教材、运用新方法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成熟的、完善的、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系,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既能掌握语文知识,也能强化德育素养,全面提升农村孩子的德育水平,促进农村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春.立德树人在初中语文德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2020,(27):267.
[2]万婷.潜移默化的教育——论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德育艺术[J].南北桥,2020,(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