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燕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二小学750001
摘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愈来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文化知识的熏陶中实现思想层面的优化。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阅读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内涵,强化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是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强调要将语文核心素养深入的落实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从整体来看,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其一,语言运用能力,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读写能力等,这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要求。其二,语文思维的发散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语文知识联想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其三,审美能力,即对语文字词、语句等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其蕴含的情感的感悟能力,能够从语文知识中获得美的体验。其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即正确把握语文学习方法,保持规律性的语文学习,如经常阅读等。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阅读积极性
小学阅读教学中部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一直以被动方式去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进而就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降。另一方面在于学生没有对核心素养形成正确且全面的认识,忽视了阅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因此致使学生无法形成对语文阅读的积极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一低效
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训练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通常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所营造的课堂氛围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调动,并且阅读教学本身与写作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师常常将二者结合进行教学,由此就会影响学生对阅读技巧的完整把握,不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过多环节的教学手段会转移或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依然采用讲授式的阅读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的内容就会表现出死板、生硬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也就阻碍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课外阅读拓展范围狭窄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成绩的关注度更高,其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常以直接讲解为主,阅读的范围仅限于语文课本教材上,缺少与课外阅读资源之间的联系。长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的阅读思维就得不到拓展,其对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的理解也会出现片面化的错误解读,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虽然部分学生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但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系统讲述,其阅读思维还是会受到基础能力层面上的限制,进而也会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目标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按照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对阅读训练的理解不同,且其阅读目标也不相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若想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就应结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制定与之相符的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从而更高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并在阅读训练中实现对学生思想、人格以及综合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其阅读教学重在对兴趣的培养,能够认识并理解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并能够从中感悟到作者所传递的较为浅层的情感。针对中年级的学生,则侧重于强化学生对整片文章的理解,同时能够在阅读训练中找到属于自己所适合的阅读方法,并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和深层情感。此外,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阅读要求更高,除了基础的阅读能力之外,还需掌握所阅读文章的表达技巧,并且能够在个性化阅读中形成独立阅读的优秀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必须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清楚所阅读文章的实际含义与情感内涵。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通常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阅读文章字词、语段的理解能力,即若想理解文章的大意,弄清楚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不仅要认识词语、划分段落,还应对词语或语段进行剖析,更加准确的理解一些词汇在文章语境下所指代的实际意思,从而才能提高学生提炼阅读关键信息的精准性。第二,对文章作者以及文章中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即学生应该通过阅读训练之后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够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形象特征。例如,在对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掌声》一文进行阅读讲解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以此判断英子的性格特点,如文中描写到“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的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通过各种语言的描述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英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从而有利于学生透彻的理解阅读内容。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的语言运用方式以及文字搭配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着极为有利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加强对词语、语句相关内容的讲解,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拓展,对文字语句、修辞手法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够使学生从多维度对阅读文章进行思考,这对于语文综合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对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海滨小镇》进行阅读教学时,其中描写海滨小城时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之后,仿照文章的用词结构等对自己的家乡进行口语描述,并发散思维,在其中结合一些优美的词语或修辞手法,这种做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是目前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由于阅读训练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能够通过阅读教学更高效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需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阅读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之后教师需积极探究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资源,如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等,保证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光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04):24.
[2]汤朝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3):22.
[3]邹鑫淼.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19(2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