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平
重庆市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
摘要:个性,一般是指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倾向等综合形成的心理结构,是个体独特人格的一种表现。人既是一种自然生物,也是在后天会受到社会和他人影响的个体。因此,人的个性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不断被社会环境和他人观点塑造与强化所形成的心理结果。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培养
素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精神在语文鉴赏等学科教学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语文教学不是传统应试科目,各方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语文教学得不到有效的开展,个性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多照本宣科,缺乏对学生个性层面的有效关注与培养,因此导致学生出现语文基础薄弱、缺乏个性等问题,其语文作品也缺乏创新与生命力。本文在分析教学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方案。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交流,生生合作探究,多给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合作学习,畅所语言,本来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已见,相互启发,质疑问难,观察比较,相互评价,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加深。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努力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的地位,才能是学生很好的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的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创造上述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对每一堂课都要有精彩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在导语中要巧妙灵活的用运多种方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也至关重要,一定要有启发性,连贯性,从易到难,有基础,有发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适当的评价,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尤其对待差生更应该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言语得体,平易进人,富有人情味,特别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一定要平等对待。老师的形象是无声的艺术语言,教师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熏陶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每节课上,教师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把对课文内容,对生活,对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最后,教师要用幽默富有激情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准特洛夫说过“教育家首先是个幽默高手。”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风气,取积极主动的学习,积极地思考。
三、努力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语文课堂中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使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的同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和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当学生在这种情感交流中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时,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积极地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喜欢这门课),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不但学会喜欢这门课,还喜欢这老师的讲课等等,不但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而且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激发学习兴趣,建立个性基础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个性的有效培养建立良好的基础。因此首先教师要升级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思想引导教学工作,一方面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能力等选择适宜的语文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小学生思维天马行空,教师稍加引导即可转化为良好的个性,因此教师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用鼓励的话语、包容的态度为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提供展现的舞台,为小学生个性的有效培养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次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法、问题导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或依托多媒体的力量为教学注入趣味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科学的方案为后续小学生的个性培养建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在兴趣的指引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示更多的色彩搭配、图形变化等,能够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为其个性的有效形成提供内动力。
五、培养语文素养,助推个性形成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要依托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案,并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良好的语文素养助推其个性形成。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美、评价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语文作品独特的个人观点。为有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在课前要紧扣兴趣元素设计层层深入的启发性问题或教学情境,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不必要求统一,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以此实现对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启发。在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针对语文作品进行讨论与交流,并组织小组交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角度,同时也要紧扣兴趣元素,引导学生对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或同一主题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多方入手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以此促进其个人鉴赏能力的有效形成,在收尾阶段教师将作品的含义与对应的规范的理性分析等做以总结,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深化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以及个人风格。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积累创作的素材,在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元素大胆展开想象与变形,并组织学生将这些想法融入其作品中,以此实现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有效培养。例如有的学生会说太阳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它有着圆圆的红脸颊、黄色的皮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画一个这样的太阳,并鼓励学生可以画上一个发夹让它更加像一个可爱的女孩子。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个性观点、个性风格、创新能力的助推下实现个性的有效形成。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化品质的目的,要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任,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引导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采用诱导启发,自主探究,合作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鼓励表扬为主,在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闵君.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探讨——以小学教育为例[J].智库时代,2019(08):164-165.
[2]刘国荣.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初探[J].亚太教育,2017(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