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马静
[导读] 综合实践课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发展。
        马静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二小学
        摘要:综合实践课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发展。该模块强调知识的统整与综合运用,在助长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生成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其价值也越发得到彰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该模块未得到部分一线教师的重视、对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课活动认识不足等,使得该模块在实施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原有价值。基于此,本文就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策略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综合实践课是教师依据教材等现有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探索生活中的相关因素,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有新型教学方式的课程。这一课程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综合实践课课程的融入可以改变当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现状,督促教师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采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展开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
        综合实践课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实践学习的形式进行。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感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此外,综合实践教学法是开放式的。开放性不局限于一定的范围,有理论知识发挥的空间,是对学生生活环境的开放,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同时,综合实践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自主性。在其教学内容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调度者。这种教学完全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心理,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通过独立的实践完成学习,最后自己整理,教师起辅助作用。此外,综合实践课也是综合性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法,广义上是指实践。不是说你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练习,而是你必须参与到社会和其他外部环境中。它是在综合性的前提下,对学生学习的一种界定范围,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应用。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反映其与生活、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1]。
3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策略
        3.1 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而固有的数学教学方法一直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材课本用于教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遵循着旧的规律。因此,采用综合实践教学的激活法,增加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数学实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教材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教材在实践中可以做出多样化的选择,而在实践中也不能因为内容的多样化而受到生活的影响。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中,课程的导入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课程的顺利开课,也影响着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为了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要营造一种积极、有趣的学习氛围,并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后续教学顺利进行。
        3.2 创设情境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体现其主体性、激发其创造性的活动。情境设置指教师根据数学综合实践课的预设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一些生动具体的数学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恰当的情境设置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课,学习数学知识有助推、强化的作用。

数学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往往要完成“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很复杂,并且永远处于一个变化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数学问题情境,新生出许多潜在的数学学习机会,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数学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学习“比例尺”之后,让学生以此开展综合实践课:运用比例尺知识测量校园并画在纸上。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设置几道难关,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意想不到”的问题,激发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操作能力
        《新课标》提出“综合与实践”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一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伴随着很多次的学习与遗忘,而实践操作是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经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师应对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及社区环境进行分析,整合学校劳动场地、家庭自然情境、社区实践基地,确定学生“综合实践课”活动场所,进而开展操作活动,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区生活、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品质的目标。“综合实践课”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学用结合,使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能及时产生效用。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出现哪些不适应、欠缺哪些方面的能力,可以最真实、最直接地反馈出来,随后教师就可以根据问题再开展针对性训练。
        3.4 有效提问
        综合实践课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该模块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灵动的、自由的、畅所欲言的。它强调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历经探究全过程,切身体验而获得真知。鼓励学生多维探讨,激发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保护学生的真实想法,由传统课堂上的权威角色真正过渡到引路人的角色。但是,教师决不能是放任自流的旁观者[3]。换言之,教师必须做好宏观调控者的角色,把握好引领者的标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启而不发”,有效设问,通过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3.5 结合生活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重在实践和综合,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综合实践课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起着指导与辅导的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比较强,很多学生在家庭中发挥了小大人的作用,帮助家长解决力所能及的家务。所以教学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家庭用电调查”时,笔者设计了“小小收费员”的活动。首先,请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本月用电量和单价,思考怎样计算本月电费。课上,小组长汇总小组情况,并讨论以下问题:谁家节约用电的习惯好?你有哪些节约用电的好方法?全国哪些地方供电紧张?其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一个学生扮演收费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教师全程指导。活动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知道了节约用电的措施,并培养了交往、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复杂多变的。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类型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经验状况、不同的教学情境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对课堂及时进行调整,选择切合自身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但需要统一的是,教师必须在开展教学前重新厘清综合实践课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重新梳理其特性,针对性地制定出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祯祯.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生活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167-169.
[2] 吴海武.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生活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8):85-86.
[3] 赵秋红.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生活化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