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比练习,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王兴英
[导读]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方可在教学指导、活动设计、思维培养上给予学生多元而丰富的帮助。
        王兴英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    江苏省徐州市   221011
        摘要: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方可在教学指导、活动设计、思维培养上给予学生多元而丰富的帮助。但是,由于数学思维涉及的领域特别宽泛、内涵也十分丰富,其可以衍射至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各个层面,且不同培养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应该加强对对比练习策略的应用,带动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学习的疑惑、数学的本真入手,学会对比、善于对比、科学对比,在对比练习中逐步提升其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抽象思维、假设分析、论证辨析等能力,为促进数学思维的提升与强化提供助力。
关键词:对比练习;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于数学问题分析、数学内涵探究、数学知识应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迫切的求知欲,而且,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数学综合素养塑造的关键期与奠基期。而科学有效的对比练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善于观察、积极对比、深入分析的良好意识,对于其数学思维的发展与培养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借助对比分析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时,应该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现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加强研究,开展探索,让学生在符合自己认知需要的前提下,投身对比练习,更好学习数学知识,切实培育数学思维,开启全新认知发展旅途。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对比分析,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受到自身认知特性的影响,以致很多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形象知识、生活问题,都有着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关联,无缝对接,是彰显小学数学生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数学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便成为拓宽学生思维路径,提升思维训练的有效性、针对性的最好策略。对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对比练习融入,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实际,结合不同章节数学知识特点,尽量探寻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将具体数学知识深度融合至对应生活问题中,让学生在对比性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进而实现其数学思维的切实提升与全面塑造。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性对比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拿出两张圆形纸片,一张放置在桌面,另一张对折后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多次反复后,将对折过的圆形纸片与没有对折的纸片进行对比,发现规律: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进而帮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理解“圆”的性质,实现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二、从解题训练入手,设计对比练习,强化小学生数学思维意识
        对比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比练习的设计,大多与解题训练有着密切关联。而且,由于认知能力、知识基础、思维意识不同,使得不同学生在解答同一数学问题时的认识、分析、理解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从做题、练题、解题入手,让学生在深度训练中增强其数学思维,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换与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师在数学问题设计时,应该注重问题与学生所学知识的关联度,并利用具体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视野进行拓展,让问题遵循由易到难、梯度呈现的原则,为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创设条件。另一方面。

教师在数学问题解答时,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指导和引领,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动员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灵活性训练中增强其数学思维。例如,在“乘法意义”教学中,教师即时出示训练习题:9+9+9+5+9=??组织学生在对比、分析、创新中探寻最简洁高效的计算方法。于是便有学生提出:可以用9×5-4的方法解答,也有学生提出:可以用9×4+5的方法解答。对于不同学生所提出的解法,教师在适当肯定的基础上,顺势引入对“乘法”及其意义的分析,促使学生在多元训练中实现对于逆向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从探究分析着力,进行对比延展,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工具性、基础性学科,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冗杂,而且不同知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又有着不同要求和标准。尤其对初次接触与几何相关的推导和运算教学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想象不到位,理解不准确而陷入认知困境,对数学学习心生怯懦。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具体性学具指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大胆尝试、深度研究中理解对应的数学公式和原理,实现对数学思维的拓展和提升。在启发引导中,教师一方面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确保其数学思维培养的科学性、精准度;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指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所用学具获得深刻理解,为数学思维的增强提供辅助。以严谨的数学态度,较强的理解能力,推动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塑造,进而让学生在有效性启发诱导下实现其数学思维培养优化。例如,针对问题:用绳子测量井深。把绳三折来量, 井外余绳4米;把绳四折来量, 井外余绳1米。井深和绳长各是多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算法开展计算;(1)工程法:绳长:( 4-1)÷( 1/3-1/4) =36(米),井深:36÷4-1=8(米);(2)算术法:井深:4×3-1×4=8(米),绳长: (8+4) ×=36(米)。让学生在不同计算方法的驱使下实现数学思维的切实提升。
        四、结论
        总之,借助对比练习的方式来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既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特性,又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数学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构架、生活经验、思维特性、自我发展上以依然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发展性,这也更加体现出了对比练习策略的重要与价值。因此,教师在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科学设计对比练习,并加强对学生认知现状的考量和研判,对数学知识特性的研究与剖析,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需要与教学内容,科学预设教学活动、灵活开展教学指导、充分融入思维培养,让学生在多元性、丰富性、有效性训练与巩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思维,更好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马建强.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措施[J].读写算,2019(32):50.
        [2]尹旸.小学教育中的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J].知识文库,2019(21):118-119.
        [3]王新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新课程(综合版),2019(11):210.
        [4]赖世华.小学生数学思维断层的预防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27):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