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王欣
[导读] 面对诸多丰富且多元的教学情境刺激,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理解学习内容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将会得到切实调动,既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又有助于学生认知夙愿的实现。可以说,情境教学法是促使小学数学课堂成功的关键
        王欣
        绥德县名州镇中心小学  陕西  榆林 718000
        摘要:面对诸多丰富且多元的教学情境刺激,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理解学习内容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将会得到切实调动,既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又有助于学生认知夙愿的实现。可以说,情境教学法是促使小学数学课堂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塑造的重要辅助。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教学指导,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并通过对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综合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将学生引入宽泛且生动、鲜活而真实的认识视域内,促使学生在符合自身认识需要的氛围与生态内更好学习数学知识,逐步提升综合素养,实现认知发展迁移,获得自身成长需要满足。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运用;分析
        所谓情境教学法,主要指借助诸多模拟性、针对性、辅助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而直观的认知场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无声感染中开展知识学习,实现素养提升。由于不同数学知识在构架、特性、要求、定位上存在较大差异,以致教师在借助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必须加强对学生认知实际与具体知识特点的研究与关注,并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出符合其认知发展的延展性、迁移性、转换性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深度感知、多元体悟、充分探究中逐步加深对于具体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认知,并在不同认知情境的刺激下实现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多元思维能力的提升,达到减低教学难度,激活学生夙愿的目的。
        一、灵活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针对数学教学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定律、规则等,教师可以将其转换为对应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在分析、探究、解答问题中实现对于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以达到在问题驱使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而且,在多元性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在符合自身认知需要的状态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克服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懒于思考、不善辨析的弊病,又可以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实现思维的升华、认识的迁移、能力的增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时,应该尽量关注学生的认知现状与发展需要,切忌由于问题过难、过大、过深而挫伤学生探究热情,束缚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情境:周末,班级开展卫生大扫除,班主任对学生分工做了具体规定:3/5的学生负责室内卫生打扫,2/5的学生室外卫生打扫,具体分工情况由卫生委员和班长负责安排。此时,很多学生变会提出疑问:3/5是多少?2/5又是多少?如果这样分配任务,全班学生是否都可以承担具体任务?这样的分配是否公平?面对学生的疑虑,教师顺势引入“分数”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既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科学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数学兴趣
        数学的工具性特质,使得其在知识学习、问题分析、内容理解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辩证性、逻辑性、延展性。而小学生在思维、意识、能力、素养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使得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就一些抽象知识获得充分而直接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现状出发,灵活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小案例、小视屏等,将数学知识借助故事的方式灵活呈现,带动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故事角色促使下学习数学知识,获得认识提升。而且,随着故事情境的引入,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其数学学习兴趣自会得到充分调动。

例如,在开展“倍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故事情境:青青草原决定举办运动会,大象村长在综合了解参与者情况后,对运动项目做出如下分配:乒乓球需要9名参赛者;长跑需要20名参赛者;短跑项目需要30名参赛者;铅球项目需要5名参赛者;铁饼项目需要4名参赛者。此时,猴子提出疑问:乒乓球项目需要2人一组,9个人怎么比赛呀?能不能把我的好朋友也加进去?而其他动物也争着推荐的自己的好朋友,喜洋洋推荐沸洋洋,沸洋洋推荐懒洋洋,懒洋洋推荐美洋洋,对此,大家争执不休。最后,村长决定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乒乓球项目的后补队员。融入丰富且欢悦的故事情境,教师继续延伸:请大家算一算个项目运动员之间的关系:长跑人数是铅球人数的几倍?短跑人数是乒乓球人数的几倍?带动学生在分析探究中深入认识“倍数”的性质、内涵、意义。
        三、适时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将数学与生活关联起来,可以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生活资源、现象、元素、事物等方式,将学生引入针对性生活情境内,在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与衔接中开展教学指导。一是多发掘生活中可供借助的教学素材。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稀松平常的资源的引入,让学生在分析生活现象,剖析生活问题中学习数学,提升能力,理解具体知识的内涵。二是多探寻生活中可供利用的教学场景。通过对模拟性生活场景的营造,让学生在扮演角色、参与实践、开展探究中实现认知迁移,提升综合素养。例如,在“小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即时创设生活情境:春节前,小丽和妈妈去超市买蔬菜,看到超市不同菜品的价目为:韭菜2.34元/斤、西葫芦2.46元/斤、芹菜3.12元/斤、猪肉12.94元/斤,牛肉20.89元/斤。为了给奶奶做猪肉韭菜饺子,妈妈买了1斤韭菜,2斤猪肉,请问妈妈需要花费多少钱?面对鲜活的生活情境刺激,学生自会调动身心各方面潜能开展探究,教师在引入对于“小数乘法”的指导,课堂教学效率也会于无形之间得到切实提升,而且于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强化与培育。
        四、结论
        总之,情境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效能的提升,学生数学认知的实现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其可以于无形之间化简教学难度、降低思维高度、优化教学路径,为学生思维的延伸、拓展,认识的提升、增强,素养的塑造、培育提供多元且丰富的帮助。但是,由于情境教学法的内涵比较丰富,且不同知识对对应的教学情境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依托情境教学法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确保学生最近发现区获得充分关注的情况下创设出多元、丰富、宽泛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迫切的夙愿学习数学知识,感知数学魅力,实现认知迁移,在更为直观、简单、高效的认知视域内开启全新认知发展旅途。
参考文献:
        [1]马凤侠.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2019(24):57.
        [2]张丽.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68.
        [3]杨建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读写算,2019(11):81.
        [4]孙佳琼.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9(04):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