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王红梅
[导读]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王红梅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西城小学
        【摘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欲望 研读教材 创设情景 实践操作    
        【正文】
新课标指出:“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书本教学。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发现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敢于在积极的环境中探索,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欲望 。
创新欲望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来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分析每一个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联系,挖掘教材的兴趣点和好奇心,使学生的直接兴趣发生变化。
        1.选择材料,培养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典型的例子,用创造性的问题情境来诱导学生。例如,“一个修路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60米,7天修完,但实际上只花了6天的时间把它全部修完。实际比计划多多少米?根据分析:60*7/6-60=10(米),有同学建议“60/6=10(米)”就可以了,他分析:7天的任务6天就完成了,提前1天完成,,提前1天完成,原来1天修60米必须分6天完成,因此,60/6是实际每天修的比计划多。
        2.自我探索,培养创新能力。自我探究一般包括学生的自学提问和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用自己的认知方式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学习教材,然后利用学具的操作进行合作学习,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一个三角形切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一个矩形。最后学生得到“三角形面积=底高/2”。
二、研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现在用的的新教材,从教材的选择,到呈现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丰富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新颖丰富的展示形式,生动活泼的实践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也为教师的设计过程、使用提供了空间,也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空间。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转化过程通过计算机演绎给学生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整体内涵,而寻求提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益。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注意设置情境,情境的设置要有目的,与时俱进。 此外,情境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 如今教材更注重情境的引入,而不仅仅是文字、图片和故事,因此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平均数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况给学生几个问题来找出平均数,然后让学生回答。 问题与生活的结合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问题,激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应了解提问的目的和意义。提问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提问,而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先问后问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用问题来学习知识,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在学习减法和加法运算后,学生逐渐掌握了不同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从而启发了学生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构思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分母的运算,帮助学生确立概念和性质的一般点。在问题由简单逐渐变为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有了思维转变的目的,并且思维有序。例如,当老师解释“角度的理解”时,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光线,然后问学生:“除了直线之外,还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们仔细观察和思考,不仅要找出不同角和角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了解角的基本知识。通过以上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到一个启发式问题,往往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感悟,创新式问题可以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尤其是在数学中,这就需要更高的思维意识,创新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有很多乐趣,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应结合教材,开展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活动,将书本知识扩展到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
总之,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供能够引发创新思维的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覃佳君,黄茵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05)。
[2]王冬梅.信息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
[3].小学数学课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