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茹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窦妪中心学区汪家庄学校 051430
摘要:班主任具有多重角色,并非只是班级的管理者。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的父母、是学生的伙伴、是学生的心理导师,同样也是沟通家庭、社会的“艺术家”。班主任要想真正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定位角色。这样才能够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 班级管理 班主任角色 定位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会面临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工作,这就决定了班主任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改变的。班主任必须改变原有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警察式”管理模式,要根据管理任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角色定位。这样才能够及时应对管理需要、应对学生需要,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才会提升。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有所感受,认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主要有以下五个内容:
一、导师角色,引导学生进步成长
小学阶段,学生刚刚进入系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中,很容易不适应。加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际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问题,班主任不要直接的批评学生,要化身为导师,引导学生认知行为、认知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们转变态度。
为了引导学生遵规守纪,班主任可以协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班规以及学生手册,对《小学生行为规范》,从制度上强化学生对是与非的认知,约束学生的行为活动。这样能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行为意识发展方向,导师作用也积极发挥。
且小学班主任应当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会有意识无意识的模仿老师,“向师性”色彩严重。班主任应当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要用专业的态度、幽默的语言、正确的行为去引导学生、感化学生,这样能够变成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学生也能够在跟随班主任、模仿班主任中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道德意识,从而健康成长。
二、父母角色,给予学生观心呵护
常言道:“先有父母心,再教书做人”。孩子们绝大多数时间实际上都是呆在学校,他们年龄尚小,对父母、家庭具有一定的依赖情绪,很容易在校园生活、班级生活中感到害怕、惶恐、孤单。为了弥补学生缺失的父母陪伴与关怀,走到学生身边。小学班主任就要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将自己的角色变化为学生的父母,给学生最直接的陪伴与关爱,这样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无形被拉进,学生也能够更亲近、更依赖班主任。
首先,作为父母角色,班主任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具体表现在班主任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喜好,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关心呵护到位,给孩子细节上的爱[2]。其次,作为父母角色,班主任要不厌其烦的叮嘱学生,具体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例如在冬天,班主任帮他们带帽子,叮嘱他们多穿衣;在雨天,班主任给没带伞的孩子们分发雨伞;班级中谁感冒了,及时叮嘱他们吃药,为他们送上一杯热水···这点点滴滴的爱,软化了学生的心墙,贴心的呵护学生,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将班主任看做父母,也会在“信其师,信其道”下听从班主任的管理与教育。
三、伙伴角色,平等对话沟通学生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实际上存在着距离感。班主任总是约束、管制着学生,学生们有时感觉到不自由,感觉到不快乐,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导致班级管理在“非开放”下,管理有效性大大降低。且这样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逆反情绪的产生,反而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因此,班主任要改变这样的管理模式,实现“开放式”管理。即在管理学生时要变成学生的伙伴,要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信赖学生,成为学生的挚友。
这里所说的伙伴角色,要求班主任不能只做学优生的伙伴,要学会关爱后进生,获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尊重,进而真正的开放自己的心扉。
平等对话沟通学生的方式很多,除了课下一对一的沟通、一对多的沟通外。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级内的“沟通信箱”,让学生们及时就自己成长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投信。班主任及时根据学生的信件进行非面对面回复,这样能够平等对话学生,且能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保证班级管理的开放性。
四、心理导师角色,落实心理教育工作
小学阶段,学生们身心飞速发展。他们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与诱惑,如是与非的矛盾诱惑、自制力薄弱的诱惑等,其情绪外露、波动较大。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够得到及时且有效地疏导,很容易导致极端后果的产生[3]。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学会察言观色,真正扮演好“心理导师”这一角色。
班主任应当在落实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就其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开展班会、讨论会等活动形式,进行集中讲解、集中处理;对于一些学生的个性问题,则需要班主任在课下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学生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表现在眼神、表情、姿态、行为等各个方面。班主任要做“有心人”,及时的观察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能够有效摸清楚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
当然,班主任也要学习心理学相关的诸多内容。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审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要注意给学生鼓励与支持。善于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发现学生的闪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获得学习、成长成功感,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够在积极心理学的辅助下实现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五、家庭、社会的“艺术家”角色,丰富班级管理主体
班级管理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需要家庭、社会多个主体的参与。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家庭、社会在班级管理中的特殊价值,化身为“沟通艺术家”,将家庭、社会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实际上是家庭、社会与学校沟通的“枢纽”。一方面,班主任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和家庭教育之间实现高度契合。要通过线上线下双重交流模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了解班级管理的内容,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实现家庭教育与班级管理的“双向落实”;另一方面,班主任要积极的依靠社会、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管理活动。如带领学生走入到大自然中、社区中进行义务劳动、观察学习等。这能够利用社会资源,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班级管理工作也能够有效落实到位。
结束语:
总而言之,班主任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要想真正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确保班级管理工作薄物细故、面面俱到。就必须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只有这样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班主任才能够在有效管理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强亚兵.小学班级管理时班主任沟通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教育,2020(06):104-105.
[2]诸葛付兰.浅析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99-100.
[3]陈妤颖.谈小学班主任多重角色定位[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0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