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德育教育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肖敏
[导读]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最为重要;德育教育又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要把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德育教育的尤为重要。

        肖敏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五中学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最为重要;德育教育又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要把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德育教育的尤为重要。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作为初中学生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渴望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渴望了解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渴望了解21世纪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所以我们要结合他们思想活跃、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的特点,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努力学习。
        初中历史,内容丰富多彩,知识博大精深,在育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和人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历史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着的无数育人因素,在历史课堂中发挥其育人功能。
        这学期我教的是八年级,八上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这本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教材,我觉得每一课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德育教育。今天就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例,来分析总结一下如何以历史课堂为阵地来实现德育教育。
        我首先来说一下《鸦片战争》。在这一课我通过人物扫描、材料研读和播放《林则徐》中虎门销烟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背景和热血沸腾、激动人心的禁烟场面,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林则徐立下誓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林则徐禁绝鸦片的决心。“苟利益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把国家的生死存亡放在第一位,不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避开。林则徐的这种爱国精神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在这节课里鸦片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爱国军民都起来抗击侵略者,既有誓死保住虎门炮台而英勇战死的水师提督关天培,也有年近七旬、身负重伤、力竭牺牲的老将陈化成,更有手持刀矛、勇猛冲杀、杀得侵略者连滚带爬的三元里乡民。鸦片战争中爱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抗敌,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就需要我们团结起来,一致抵抗外来侵略。战争时代需要这种精神,和平年代同样也需要。我们所熟知的华为,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企业的一个代表。美国怕我们国家的芯片技术赶超他们,最近几年来一直在制裁华为。但是我们中国人上下团结一心,无论是华为的领导还是普通员工,无论是董明珠、李嘉诚、马云、王健林这些商界大佬还是普通老百姓支持国货支持华为,我们都齐心协力、各尽所能共同来支持华为、支持我们的民族企业。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
        我再来说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在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时通过人物扫描、材料展示、播放《甲午风云》片段等方式来再现爱国官兵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平壤战役中,左宝贵带病指挥战役、誓死穿朝服来鼓舞战士的士气而最后中炮牺牲。在《甲午风云》黄海大战中使学生深刻感受“此日漫挥天下雨,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徐邦道孤军奋战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旅顺两万多中国人惨遭日军屠杀,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一定要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发愤图强、披肝沥胆、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战争中战死沙场、以身殉国,在和平年代也有为我们而牺牲的烈士。最美的逆行者消防员——《烈火英雄》,烈火无情,英雄无畏。四川凉山森林火灾牺牲了30名消防员,2015年天津港爆炸牺牲了115名消防员~~~~这些英雄大都才18、19岁,他们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是祖国的脊梁!他们用生命守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是我们新时代学习的榜样!
        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清政府战败的启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要想不被欺负要想有尊严就需要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奋斗、都为之不懈努力,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普通百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让我们的国家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屹立在世界东方,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的努力奋斗。因为没有国那有家,只有国家强盛了,才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辱,国家才会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强后盾。
        在讲《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时,我利用教材里的人物扫描、相关事实、视频《辛亥革命》电影片段,让学生明确孙中山为实现为国为民,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孙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思想,把“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作为人生信条,将振兴中华的责任置于肩上,把实现个人价值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好好学习,坚持不懈地为崇高理想信念而奋勇拼搏。我们也要学习孙中山先生愈挫愈奋,坚韧不拔的品质。孙中山先生一生先后发动了十次大的武装起义,百折不挠、从不退缩。在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也不乏这样的英雄。2020年新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虽年近耄耋,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的钟南山院士,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散发余热。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时他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他就是钟南山院士,他是为中国请命之人,是载入中国史册之人,他所做的一切值得我们肃然起敬!他是院士,也是战士,更是国士。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的脊梁!他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想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愈挫愈勇的精神,鼓励学生要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在不久的未来开创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局面、新乐章。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上是我在这三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所进行的德育教育,既结合教材内容又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觉到爱国并不是只有上战场才有的,在和平年代、在现代的生活中我们也要一样爱国,也可以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在历史课堂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充分挖掘历史教学内容的育人因素,我想历史课堂就会成为育人的主阵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