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达建民 肖永信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机器人行业应运而生,且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新空间。
        达建民  肖永信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733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机器人行业应运而生,且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新空间。智能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趋势,需要人才、呼吁人才。工业机器人领域出现了大量人才岗位空缺情况,对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也将顺应社会化人才发展需要,落实教育工作。采取有效对策,提升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教育教学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
关键词:中职 工业机器人专业 人才培养 对策
        社会人才的呼唤、行业发展的需要,让工业机器人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职业院校中相继开设。为提高该专业的办学质量,真正实现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充分认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采取有效对策,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有效人才培养。
        那么如何提高专业建设有效性,实现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呢?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明确需要、因地制宜、正确定位、推陈出新、校企合作,构建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明确需要,明晰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中职学校领导人员、机器人专业办学者、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该专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空间。要以积极的眼光看待目前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现状,响应其人才需要。
        就IFS数据表明,到2018年末,我国的机器人保有量已经超过55万台。且我国积极提出“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理念,从根本上支撑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这也恰恰说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只能怪之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积极响应,重视计算机专业建设工作,在以社会需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中明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二、因地制宜,切实推进专业可行打造
        我国受个方面因素影响,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它不能够与国外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机器人技术相比较,具有本身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因地制宜,把握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现状,在不同地域、不同地段,进行特色工业机器人专业打造。
        如在工业制造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区一带,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强烈。因此,该地区的中职院校必须积极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弥补未来行业人才需求出现的巨大缺口;再如在厦门地区,所提出的“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并且厦门政府明确制定了培育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相关政策,也为中职学校的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环境。
        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就本地的情况以及国家的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专业打造,科学、合适、特色的落实人才培养工作。


        三、正确定位,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内容
        就目前中职学校的机器人专业课程开展现状,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有效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大部分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与中职专业学生的对接性,没有与未来的企业岗位相互衔接,导致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出现衔接不当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中职学校应当基于对机器人专业的充分理解、对中职学生群体的充分把握、对机器人行业的岗位需求了解,重新调整专业定位和设置课程体系。如课程内容应当去除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注重基础与案例讲解,不做系统设计深入;如中职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为工业机器人集成和生产现场安装、维护等,教师应当加大实践训练课程的占比数。
        四、推陈出新,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瓶颈
        在落实开展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时,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同时针对具体的领域,对原有的老专业进行“革新”与补充。
        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危险、恶劣、有害的作业环境;
        (2)超常态的制造环境;
        (3)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
        (4)劳动相对密集的工序;
        (5)高精密度、高清洁度的作业;
        (6)自动化生产线;
        同时,专业教师要确保在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时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新式教法,如任务驱动、微课教学等,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人才有效培养。
        五、校企合作,延伸拓展人才培养场所
        当然,中职学校要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注意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训活动,必须确保其落实到位。这样能够有效延伸拓展中职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场所,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对接。能够确保人才更适应未来企业岗位需要,同时学校的专业教育方向也能够在企业人才需求指导下更明确。
        中职学校应当做好校企合作跟踪反馈工作,及时获取校企合作信息,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撑,在优化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响应企业需要、满足学生需要,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有效培养。
结束语:
        总之,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下,我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势不可挡。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认识这一社会发展现状,响应社会人才需要,完善开展有效的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成效,实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国顺.浅谈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2019(18):40-41.
[2]黄江波,何华国.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策略[J].福建轻纺,2017(10):34-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