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勇
浙江省台州市院桥中学 318025
摘 要:图片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功能在教学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具体可在教学的导入、总结与巩固,针对重难点知识与易错点知识的比较、分析、研讨过程中运用,在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中利用,从而达到高质量教学的目的。以苏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2节《稳固结构的探析》为例,科学使用图片,对提高该节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图片;通用技术;使用;稳固结构
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融合图片的合作学习与实践运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图片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功能和特征在教学中可发挥较大的作用。目前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图片的功能理解不够到位,对图片的使用方法尚不够有效,更难言高效。以苏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2节《稳固结构的探析》为例,科学使用图片,对提高该节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效的。
一、导入应用
导入是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发挥图片的强烈的视觉效果产生的吸引力,在授课伊始时通过PPT呈现,再辅之以简洁生动充满悬念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高效课堂的达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导入环节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对台州市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学生印象是深刻的。在《稳固结构的探析》一节新课导入时,教师可呈现下列图片(图1、图2)先让学生思考:树木东倒西弯、广告牌七零八落的原因?学生自然得出:受台风影响。教师再自然导入:这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原有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出现的不稳定现象,从而展开对“稳固结构的探析”。
此组图片具有时效性,学生对利奇马台风记忆犹新,有着较强的兴趣,图片也具备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比较应用
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易产生混淆的重要概念,比较法是克难攻坚的法宝。通过比较,共同性与差异性可以得到直观深刻的揭示,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而借助图示,通过观察与分析,更易找出学习对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png)
影响结构稳定性三大因素的第二大影响因素是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好多学生在区分接触面与支撑面时出错。此时如果教师一味地文字讲解,难以给学生深刻地印象,如果借用图3与图4进行对比剖析,则显得非常形象直观,不用教师多说,让学生自己对比讨论,则不难得出图4底部深色区域体现的为支撑面。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借助于图像展示可化混为清,增强比较的效度。
三、分析应用
教师在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讲解时,许多内容都需结合图片进行,方能得心应手。离开了图示与图析,虽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并不买帐,因为不好理解,听得吃力。而用相关图片进行分析讲解,既直观又精准,剖析往往很到位,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学生听起来也有趣味,压力负担小。
.png)
在重心的垂线位置与稳定性结构教学中,如何得出“重心所在点垂线落在结构底面范围内就是稳定的”这一结论,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了比萨斜塔的实例进行分析,这从众多的网站课件中就可发现。但仅仅出示比萨斜塔,解释其斜而不倒是不够的,必须要进一步呈现解释图示,否则在课堂上你就会发现,单单对着比萨斜塔解释后,许多学生的眼神仍是迷惘的。笔者采用几何结构简图解释,塔的重心从O1到02都是符合“重心所在点垂线落在结构底面(图中阴影)范围内”这一结论,因而是稳定的,不会倒的。如此借助于图像剖析,直观形象,过程明了,给予学生的是深度的理解和清晰的印记。
四、研讨应用
针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精心提供研讨图文材料或案例,科学设计研讨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合作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研讨式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让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相互碰撞,增强学习的主体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积极性。
研讨主题:静态自行车稳定性的保持。
研讨材料:静态自行车图片。
研讨过程:
(1)列举影响静态自行车稳定性的因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png)
(2)分析判断静态自行车的稳定结构形状。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结构重心的垂线必须落在支撑面内才能保持稳定”。
让学生在图中画支撑面△ABC所在区域,即自行车支撑脚与地面的接触点C与前后轮与地面的接触点A、B构成的三角形支撑面。然后让学生讨论得出自行车重心垂线落在△ABC支撑面内,因此单脚支撑架支撑是稳定的,从而明确“结构重心的垂线必须落在支撑面内才能保持稳定”。并可进一步讨论得出“结构重心的垂线越靠近结构支撑面中心位置,结构稳定性越好”的结论。
(3)分析研讨单脚支撑架与地面的夹角与静态自行车稳定性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研讨得出“支撑面越大越稳定,越小越不稳定”的结论。
图示自行车的重心垂线能否落在△ABC支撑面内取决于单脚支撑架的倾斜度。支撑架与地面的夹角越小,△ABC支撑面越大,自行车重心越容易落在支撑面内,自行车稳定性就越好。需要注意的是,单脚支撑架倾斜到一定程度,自行车反而立不住了,那么“支撑面越大越稳定”是不是错误的?实际不是,到支撑架倾斜到一定程度,虽然支撑面也扩大到一定程度,但降低的自行车的重心的垂线位置还是落在了扩大了的△ABC支撑面之外,所以自行车反而要倒。因此分析结构的稳定性,必须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偏于单一因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科学的。
五、总结应用
重要的知识点或整节教学后都要及时进行小结或总结,以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的感知,进行系统地掌握,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运用。
《稳固结构的探析》一节知识整理后可形成以下结构框图,结构框图可在课堂结束之际以PPT形式呈现,作为课堂的小结,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在该结构框图中,把教材的考点、要点罗列其中,便于学生的笔记记录与复习背诵,可谓一举多得。
六、巩固应用
巩固应用环节包括课堂上的巩固应用检测环节与课后的作业环节。两个环节缺一不可,都要进行精心设计,从而达到有效掌握课堂教学的目标。《稳固结构的探析》教学后的检测与巩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结构的稳定性角度分析一组图片,二是从结构的强度角度分析一组图片,三是分析图片的结构与功能。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基于图片的分析应用与判断,可有效考查学生的分析、应用与实践能力。
【检测题1】梯是登高的设备,在古代用于攻城时攀越城墙的用具称为云梯,现在家庭中常用到的是A字形梯(图8)。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字形梯载人时稳定安全的原因。
.png)
(2)判断A字形梯中间拉杆损坏产生的后果。
设计思路:本题以生活中常用的梯图片作为命题材料,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通用技术的知识,并让学生味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通用技术知识,在运用中提高分析判断与实践能力。
参考答案:(1)A字形梯的四个支撑脚与地面形成较大的支撑面,中间有拉杆固定。当人站上梯子时,人和梯子重心的垂线落在四个支撑脚形成的底面范围内。由于支撑面较大,即使人稍有倾斜,其重心的垂线仍在支撑面内。另外,拉杆拉直时,梯子上部(像字母A的上部)是三角形结构。综上,A字形梯结构是稳定安全的。
(2)如果A字形梯中间拉杆损坏,则当人爬梯时,梯脚会向外侧移动,结构失衡,A字形结构被破坏,梯子具有高风险性。
【检测题2】辽宁省绥中县前卫镇的“前卫歪塔”(图9), 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2°,倾斜度超过世界任何一座斜塔,为“世界第一斜塔”。该塔建成之后几经地震与洪水破坏,但始终斜而不倒。试分析前卫歪塔斜而不倒的原因,并画出简图分析。
设计思路:学生熟知的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本题采用的材料是辽宁的前卫歪塔,这让学生有新奇感,从而激发解题的兴趣。
参考答案:前卫歪塔塔身虽倾斜12°,但结构重心所在点垂线落在结构底面范围内,因此该结构是稳定的。图示略(参考图6)。
【课后作业1】根据所学《稳固结构的探析》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件作品。要求:突出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强度,并力求美观实用。(作品可以是书架、鞋架、相片架、桥梁模型等;材料可用硬纸壳、木料、塑料、金属等不限。)
.png)
设计思路: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生亲自设计制作和向他人讲授会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业如果全是纯粹的文字要求是枯燥的,给学生一些贴近的图片(如图10),让他们感觉到亲切感,趣味感,给他们以启发,给他们以信心,这些图片在导学案中适当展现,也可产生较好的效果。
.png)
要想选用的图片在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必须对教材内容要有深入的理解,要吃透教材,在充分利用好教材图片的基础上广泛搜集课外图片。其次在要注重归类整理。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教学主题,精心选择归类,建立教学图库,并及时运用到课件中,让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归到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同时要积极利用图片素材命制检测题和作业题。再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年龄特点,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与学习能力,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如此方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与实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