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新
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 677000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策略:抓住关键词审题、获取全面信息、明确答题方向、精心组织语句等。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语言表述能力、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生物学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科学地表述生物学实验设计的思路、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等,既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需要,也是高考考纲的要求。下文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基本前提
审题是答题的基础。通过认真地阅读题目,搞清楚题目所给的条件、所陈述的过程、
所要解决的问题等,才能保证答题的准确性。
1、抓住关键词
那如何审好题?如何审准题?抓住关键词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在生物试题中,关键词是指描述、理解特定生物学现象的专用词汇。抓准关键词是读懂试题的基础,是破题的关键。
例:已知小麦抗锈病和不抗锈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抗病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 )
A.1/4 B. 1/6 C. 1/8 D.1/16
解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合抗病小麦、自交、淘汰、F1、F2等。杂合抗病小麦自交,F1代中有1/4不抗病被淘汰。在剩下的3/4抗病群体中有1/3是抗病的纯合子,2/3是抗病的杂合子,这当中只有杂合子才会产生1/4不抗病的后代。故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比例为2/3×1/4=1/6。
抓住“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合抗病小麦”、“自交”等关键词,则有利于确定杂合抗病小麦的基因型,进而确定F1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抓住“淘汰”、“再自交”等关键词,则有利于确定F2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最终顺利解决问题。
2、获取信息全面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纲对学生能力的明确要求之一。要保证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前提之一是学生要能从题目中获得全面的信息。获取信息不全面常常是学生答错题、答偏题的主要原因。解题过程中如何做才能尽可能地获取题目中完整的信息?一是仔细阅读题干,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二是高度重视括号中的内容;三是准确地认识图和表格;四是认真关注图或表格下的注释。
例:将培养了绿色植物的密闭装置放在暗处较长一段时间后,开始测量装置内CO2的变化速率,之后再给予光照(其他条件均适宜),测定一段时间内装置中CO2的变化速率,结果如图1所示。
与t3时刻相比,t4时刻的光照强度 (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与t3时刻相比,t4时刻该绿色植物的细胞有氧呼吸速率 (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有氧呼吸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增大 增大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逐渐增多,促进了该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观察图1,纵坐标为CO2减少速率,结合题干“密闭装置”,判断纵坐标为净光合速率,从曲线变化的走势看,显然t4时刻的净光合速率大于t3时刻,再结合题干括号中的内容“其他条件均适宜”,判断唯一的可变因素为光照强度,因此t4时刻的净光合速率大于t3时刻的原因是t4时刻的光照强度大于t3时刻,故第1空填“增大”。由于密闭容器中t3时刻至t4时刻净光合速率一直在增加,即O2的积累量一直在增加,则t4时刻的O2浓度大于t3时刻的O2浓度,t4时刻的有氧呼吸速率大于t3时刻,故第2空填“增大”,第三空填“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逐渐增多,促进了该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要从题干中获取“密闭装置”、“其他条件均适宜”等信息,同时又要从图1中获取准确信息,获取了以上全面的信息,才能作答正确。
二、明确答题方向
在审好题的基础上,接着应思考答题方向,即破题。破题是解答试题的关键阶段,决
定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明确了正确的答题方向,就像找到了“藤”,接下来顺“藤”摸下去,即可很快地找到“瓜”。
例: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已知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
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参考答案: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H4﹢。
解析:在全面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可确定本题的答题方向为:应设计验证性实验而不是探究性实验,因此实验的结果是对NH4﹢的吸收多于对NO3﹣的吸收,或者对NO3﹣的吸收多于对NH4﹢的吸收;应设置自身对照,不应该设置空白对照,因此设置一组实验,测量实验后NH4﹢和NO3﹣的浓度差异即可。学生确立好以上答题方向,本题的解答则水到渠成。
当然,学生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要能迅速破题,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做题量,在做题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试题的归类讲解,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逐类的分析和总结。
三、精心组织语句,准确作答
明确了答题的方向,接下来要根据题目中设问的要求,组织语句,准确作答。从多年
批改学生的答题卡来看,常见以下问题:一是答题内容较宽泛,不具体;二是表达不准确,用词不当,文不达意;三是逻辑关系混乱,条理不清;四是表述的内容不全面、不完整。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宜小不宜大
答题时要尽量具体,说到位,说到底。如“光合色素分布的场所在哪?”,答“叶绿体”不如答“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好。“人类红绿色盲产生的原因”,答“发生了可遗传变异”,不如答“色觉正常的相关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等。
2、做有比较的说明
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比较才能说清楚问题,如“突然减少CO2浓度,C3、C5的量怎么变
化”,就需要对它们的来路和去路进行比较才能说明白;又如“温度升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如何变”,就需要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做对比才能得出结果。这些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比较,显然是回答不清楚的。
3、有逻辑地阐述推理过程
答案要准确,要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答案宜简洁明了,切不可重复哆唆,以免造成不
必要的丢分。要紧扣基本观点。
4、话要说完整
要使别人能看明白,而不仅仅是自己心中知道。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只写结果,或者
只写起因,未将起因与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表达出来,这是造成回答“为什么?”、“说出原因?”这类题失分较多的原因。如“说出植物出现光合午休的原因?”,许多学生只答“CO2供给不足”或“光照过强”或“正午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不能完整的阐述从光照过强、气温过高、保卫细胞蒸腾失水、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等到光合作用减弱的完整的逻辑关系。
5、尽量用教材原话
在高考题中,很多情况下答题的内容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情况下就最好
用教材的原话来回答。这样做一是可以节省答题的时间,提高做题效率,二是能保证正确率,得高分,避免因思考不周、表达不准确而被扣分。如2018年全国3卷理综30题“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经过高尔基体,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的功能是--------- 。”32题“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6、发散思维,缜密思考
在回答问题时,思维要发散开,尽可能把相关的内容都想出来,再从中筛选。如“呼吸作用过程中CO2的产生场所”,回答时要考虑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既有产乳酸的无氧呼吸,又有产酒精的无氧呼吸,因此CO2的产生场所为“进行有氧呼吸时的线粒体基质或进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时的细胞质基质”。
7、尽量用生物学专业术语和生物学原理来表述
例: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 。
有的学生答“土地中盐碱度高,植物易失水”,这样的回答得分率很低,生物学专业术语及生物学原理未用进去。应答为:“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造成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株出现萎蔫现象”,答案中划线部分即为用生物学专业术语及生物学原理进行表述,自然表述得比较到位,容易获得满分。
8、应用复述策略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已搞懂的问题,让他表述,却牛头不对马嘴,或表述不全,
或表达不清,或表达不准确。关键原因之一是语言表述能力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多采用复述策略。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学生或小组学生面前口头表述事理,师生帮着纠错,然后让其再将事理书写在书本上,老师再进行批改纠错,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
9、书写规范、工整
答卷时要做到语言规范,文字工整,书写规范、工整,尽力保持卷面整洁。中学生物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灌输规范答题、规范书写的思想。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总的,在高中生物非选择题的答题训练中遵循以上做法,实现学生的做答科学、合理、
规范、简洁,这将为学生在高考理综生物考试中获取高分打好坚实的基础。
?
?
?参考文献:
?
?[1]《2020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
?[2]《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III)理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