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式阅读教学:还给师生一片清爽简约——以特级教师任焱《少年王冕》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徐蕊
[导读] “主问题”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课堂上语文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本篇文章以特级教师任焱《少年王冕》的具体案例展开,详细介绍在“主问题”视角下教学活动的展开,有一定的操作性与普适性。
        徐蕊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基础部
        摘要:“主问题”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课堂上语文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本篇文章以特级教师任焱《少年王冕》的具体案例展开,详细介绍在“主问题”视角下教学活动的展开,有一定的操作性与普适性。
关键词:主问题 阅读教学 《少年王冕》 任焱
        课改进行十余年,大量优秀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断涌现,各种课堂样态层出不穷,却不免有眼花缭乱之感。在课改已然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关注文本,聚焦教学重点,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前提下,还给师生一节清爽简约、干净朴素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任焱老师的课堂便是如此,其执教的《少年王冕》尤为素简灵动。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五上的一篇借物喻人类文章,文章通过对少年王冕细节的刻画,体现出其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人物性格,但如何让学生从浅层次的人物理解引向“荷花与人”的特殊关系分析这一深层学习,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的引导了。任焱老师在进行本文教学时,考虑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便恰时恰当地运用了“主问题”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重要提问、问题、话题、任务、活动。“主问题”的研究,其实是课堂提问研究,与传统课堂提问不同,“主问题”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是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地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谈论探究。[[1]余映潮,《我的教学探索、发现与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6B,P11。]每一个“主问题”都能覆盖众多细碎、甚至无关的问题,它紧扣文本,围绕核心,不再让学生立即简单地说“是”或“否”。
        一、课前铺垫 精选问题
        在《少年王冕》第二课时进行前,任焱老师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她要求每个学生在熟读文本之后,必须对文章提出1-3个问题,并尝试自我解决;如果自己解决不了,便进行同伴互助,如果同伴也解决不出来,那么这个问题才可以上报老师。“自我提问—自我解答—同伴互助”,在这样的问题意识训练下,便在第一层次解决了传统课堂上一些不必要的琐碎问答,这些自问自答,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加深对课文细节的学习,还能锻炼其同伴互助与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第一轮问题筛选之后,精选出来的问题集中起来有如下:“少年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不是他不想上学了?”“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那么好?”,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恰好是《少年王冕》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主问题”一定是基于学生对全文的掌控而自己提出来的,教师可以引导,但绝不可以代替学生或代替学生的思考。基于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她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2]任焱老师提供教案。]:
【教学活动一】复习回顾
1、课文向我们讲述了王冕从七岁到十七八岁之间的故事,还记得在他的这些年龄段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
2、作者选取了他少年时期四个年龄段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其中哪两件事写得最为具体?(辍学防牛,学画荷花)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少年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2.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不是他不想上学了?
3.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那么好?
其中第一个问题我们第一课时是不是已经知道了?(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后面的两个问题。
【教学活动二】走进王冕
主问题一: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不是他不想上学了?
1、自主学习:默读第二自然段中母亲和王冕的对话,抓住关键词仔细体会,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
2、小组合作: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分角色练读对话。


小组汇报:
主问题二: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那么好?
(1)自读欣赏:这番景色怎么样?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2)你能发现王冕目光、视线的变化吗?(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3)配乐美读、背诵。
独立思考: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描写雨后荷花,用意何在呢?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活动三】学习景物描写
    学习文中雨后荷花的描写,想像七泖湖畔的春景,描写七泖湖春光。
【教学活动四】课外阅读:走进《儒林外史》
  二、做好预设 有舍有得
  从这节课呈现的预设与结果来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落脚在学习活动二上。因此,在活动二中任焱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反复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让学生自己抓住关键词并尝试写下批注,如品读“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一段时,任焱老师引导学生从“不是、只、实在、只好”等词语体现母亲的无奈与艰难,而从“不如、可以、还能”等词语体现少年王冕的体贴与孝顺,让学生能够读出来王冕是故意轻松地宽慰母亲,才句句讲放牛的好处,而不是真的在学堂里“闷得慌”,并不是真的不想上学。文章之美,在于用字凝练,任老师常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注意词语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使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细细品味之下还有这番滋味,初步了解人物的大致性格。
    顺利解决第一个主问题之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任焱老师顺势引入第二个主问题——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那么好?这个问题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而且似乎看起来很突兀,任老师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雨后的荷花具体美在哪里并配乐反复品读,接着把学生的这个提问转变一个角度,换成“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描写雨后荷花,用意何在呢?”学生经讨论得出“因为后面写到王冕画的荷花跟真的一样,所以要具体描写真的荷花”,“因为雨后的荷花非常美,所以王冕才下决心学画荷花,最后才能挣钱养活母亲,离开秦家”等答案,任老师再顺势引导因为是雨后的荷花使王冕的人生发生了转折与变化,这段景物描写如此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接着任老师又对成年王冕做出了一些补充“他不到20岁就把那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清高孤傲,不图功名,不慕富贵。就连大明皇帝朱元璋赐他参军一职,派人手捧诏书前来请他,他却连夜躲到了会稽山中。”这时再继续引导学生发现王冕与雨后的荷花之间的联系,并启发学生把《少年王冕》放到整部《儒林外史》当中去思考,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景物描写还有这样一番深意: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描写荷花其目的是借物喻人,赞扬王冕的君子的品格。
  本节课堂教学流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课堂阅读教学在“主问题”的引领之下有张有弛,教师没有整篇抓,能够舍得扔(扔掉了1、4、6、7四小节),这一点很重要,现如今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把自己想到的都忍不住告诉学生,课堂太满而导致学生少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教师的引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时刻显现,在一个主问题的思考下,不仅能牵引学生进行深入文章深入品读,并且每个教学板块都呈现半独立的状态,整个课堂层层递进,简单明晰。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认为高效教学设计应做到“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3]余映潮,《我的教学探索、发现与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6B,P9。],如果按照这30字诀评价,那任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主问题的精粹实在,师生对话的相得益彰,“一线串珠”的课堂活动,整个课堂难易适宜,行云流水,清爽简约,并且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与操作性,这样美好的课堂,应当能给予广大一线教师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