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域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姜宏
[导读] 在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家长过高的期望下,不少中学生会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叛逆等问题,进而产生厌学甚至厌世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
        姜宏
        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 404000
        摘要:在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家长过高的期望下,不少中学生会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叛逆等问题,进而产生厌学甚至厌世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基于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
        关键词:家校共育;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教育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师的悉心呵护,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尤其对于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中        学生来说,心理上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心理不够成熟,迫切的需要自我肯定和外部认同,让很多学生陷于青春的迷茫中,而家校共育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家校共育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以学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健康成长为本,以身        心双健为本。在这样的指导理念下,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起家庭与学校共同的人本理念认知,以学生为核心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校共育作用,共同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二)避免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脱节的问题
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只要保证子女丰厚的物质条件,就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但是对于子女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精神动向等则缺乏关        注和理解,尤其是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都会造成子女心理压力增加、幸福感和安全感下降。即使学校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如果没有家庭的配合,就会出现“1+1<1”的不良局面,不但会削弱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同时也会造成家校脱节,教育效果严重被        削弱。由此可见,家校共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家校互促、互补,携手并进,才能共同购进起学生心理健康的防线。
(三)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家校共育能够形成家庭和学校一体化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学校中,教师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关照和精神关怀,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在家庭中,家长从单纯关注孩子的成绩转变为关注子女身心健康,有全面发展的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处于相对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融入感,这也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心态的基础。通过家校共育能够激发学生心理健康的正能量,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自主调节能力。
二、家校共育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践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校双向责任意识
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学校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多渠道、多角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让家长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让广大家长参与到心理健康共育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网络平台、家长群等途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家庭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学校的宣传引导,能够激发学生家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找准自身定位,主动参与到家庭心理教育中,与学校形成良好互动。为了实现家校共育作用最大化,建立起家校有序衔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理愉悦感和安全感,家校双向责任意识的确认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的第一步。
(二)多元化合作,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家校共育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单向教育”,也就是学校单方面为家长提供心理教育知识,向家长汇报教育过程、学生表现及转化情况等,让家长对学校的心理教育进展有所了解;还有一种的“双向教育”,这种方式是在单向教育基础上增加了家长的主动参与维度,家长会主动联系教师,和教师沟通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沟通学生的成长背景、成长环境、性格特点、性格缺陷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教师掌握更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从而更好的制定心理教育方案,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教育实践来看,家校共育的多元化合作效果更理想,较之单向教育模式更具优越性。
因此,在家校共育视域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构建多元途径。学校对学生家长情况进行整理分级,对家长进行专项心理教育培训。同时,教师还要强化家长的危机意识,让家长认识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后果,通过案例分享、典型事件剖析等形式加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通过线上沟通为家长拓展专业学习的新平台。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座谈活动,双方交流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困惑等,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可以定期邀请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来学校授课,为教师和家长进行专业性讲解,组织家长建立心理健康干预公益团队,吸收能力较强、热心、有责任心、沟通能力较好的家长参与到公益帮助中,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更及时、更贴心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救助服务。
(三)建立健全家校共育保障机制
学校在家校共育中要起到主导、组织、监督、落实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家校共育保障体系。学校要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共育管理问责制,家长要组建家校共育监督委员会,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共育效果,促进其规范、持续、有效实施。学校每季度、每学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汇报总结,对于本时间段内的家校共育成果做集中展示,对家长的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家长监督委员会也要对学校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学校和家长的自评、互评,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保证其长期稳定进行,形成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运行体系。
(四)家校沟通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因此,在家校共育视域下,教师和家长都要注重提升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核心,突出心理教育的个性化特色。学校要组建专项心理辅导团队,建立心理健康接待室、心理健康干预室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私密的倾诉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后,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具体表现,并提醒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帮助子女解决心理问题,这样才能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护航。
学校要起到协调沟通的桥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体现心理教育成果。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家校共育效果,为学生营造和谐而温暖的成长环境。
三、结语
家校共育,爱心接力。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为学生传递更多正能量。学校在家校共育中要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家长则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创新心理教育理念,双方形成合力,采取多元合作模式,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波.“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
[2]岳茜.张弛有度,协同发展——小学家校共育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
[3]席晓艳.心理健康家校共育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9(26)
[4]刘娟.为孩子的心灵护航——家校共育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19(14)
[5]周茹.家校共育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