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 陈高林
[导读]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陶冶情操和教化人的作用,有助于语文教学人文目标的实现
        陈高林
        阳朔县兴坪镇桥头铺小学541906
        摘要: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陶冶情操和教化人的作用,有助于语文教学人文目标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在打基础阶段,应在课堂中有目的性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寻找文化根源,并在其熏陶下形成良好品质,形成传承意识。本文围绕这个进行探讨,站在小学语文课视角上,分析做好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意义,并结合经验提供教育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传统文化重要性在于,其是民族发展的根基,脱离这些文化发展将会缺乏后劲。传统文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拥有教化人作用,语文课是渗透传统文化主要载体,所以在小学这个打基础阶段,必须要积极开展这个方面教育。因为不仅可促使语文教学实现人文目标,还能让学生获取熏陶,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使其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中,小学生会感到自豪,提升民族自信心,强化其爱国精神,并能防止文化流失,使其自觉承担其传承责任。
        一、语文课做好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夹杂着功利性,以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成绩为目标,对于传统文化渗透力度不够,也没有很好引导其去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对其知之甚少。信息技术发展使世界紧密融合,文化交融中,学生对外来文化感兴趣,却很少接触传统文化,意味不到民族文化的优秀,缺乏民族自信心,这样容易崇洋媚外,不利于爱国情怀培养。语文课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本着就包含着民族文化元素,也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故而,语文教学应当发挥在这个方面优势,具体渗透这种文化意识,还要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智慧凝结而来的,除了有丰富文化内涵,还有教化人的作用,代表中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小学生各个方面观念还在形成期,课堂中积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其主动认识民族文化,过程中喜欢上传统文化,然后自觉去接触,促进文化传承。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将会吸纳其中包含的传统美德和思想品质,对其进行升华,进而形成社会公德,促使其更好做人做事。传统文化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责任,小学阶段做好这项教育,有助于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并让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坚定爱国爱党理想信念。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2.1以教材为载体
        小学语文课做好这项教育,需要立足教材,从中挖掘传统文化,然后选好渗透时机,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这里应注意,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三言两语就完事,也不能过多耗费在这个上面,冲淡语文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蕴含着传统文化,教师应借助其引出传统文化。教材中包含孝道、诚实守信、精忠爱国等,应让学生明确,这些是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传承下去,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传统文化教育要避免过多讲,而是要让学生多读和多感受,将个人体验说出来。

学生交流中加深对传统文化了解,加深见解和认识,体会文化魅力,增强喜爱之情,进而不仅在课堂中主动挖掘传统文化,还会在课外自觉接触传统文化,从中获取熏陶,促进健全发展。
        2.2创新教育形式
        语文课中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结合心理特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了解兴趣。过去语文教学牵扯到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灌输,容易给学生造成传统文化枯燥的印象,不利于培养学习这种文化热情。故而,语文教学应结合小学生兴趣,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所要达到目标,创新教育形式。另外,这个部分教育要融入到语文课全过程中,可在导入中渗透,也可在课中渗透,同时还应延伸到课外,确保学生有更多接触传统文化机会。语文教学涉及传统文化部分,应当以生为主,多让学生诵读,自行感悟,过程提出问题,探究中明确传统文化精髓。语文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传统文化相关影像资料,学生观看中耳濡目染,体会传统文化艺术魅力。诗词歌赋、神话故事等教学,创设情境,运用古典音乐、影像情景等,带给其身临其境之感,更好理解传统文化,受其熏陶,形成高尚品质,并增强对传统文化喜爱。总之,借助于各种新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民俗风情,了解民族艺术文化,探寻民族情结。
        2.3拓展到课外
        语文课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实践,抓住一切可利用机会,渗透传统文化。比如牵扯到端午节,学生自己动手包粽子,观看纪录片,了解屈原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者相关资料,搜集传统节日来历,搜集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熟读和记忆。平时文化活动带领学生做陶器、油纸伞、剪纸等,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快乐,认知兴趣就会变浓。推荐经典国学著作,比如《论语》《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宋词》等,要求学生诵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不限制诵读内容,学生自行报名参赛,获胜发奖品鼓励。组织古诗词知识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其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热情,创造一个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语文早读利用起来,不仅要读教材中课文与古诗词,还要引入课外阅读内容,使其有更多机会诵读国学经典和古诗词,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延伸。教师设立书柜,空出一些位置,专门用来放置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书籍。学生自己观看,感受传统文化,体会其独特魅力,形成兴趣,积极去学传统文化,不需要教师督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教育素材,有意识渗透。同时应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坚持学生主体性,以多样教育形式激发其了解与学习这部分文化艺术兴趣,并要做好课外延伸。这样就能促进文化传承,还能提高学生思想品质与民族自信心,推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议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林霞.福建轻纺.2019(12)
[2]让课堂闪烁理性的光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J]. 董青.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
[3]高年级课堂如何恰当地开展小组合作[J]. 张爱华.小学教学参考.2019(34)
[4]部编教材里纠而不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 王丽平.亚太教育.2019(11)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探赜[J]. 陈月兰.新课程研究.2019(25)
        
作者简介:陈高林(1978年1月),男,汉族,广西阳朔,中小学副高职称,本科,阳朔县兴坪镇桥头铺小学,邮编541906。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