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离焦虑原因探析及解决措施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毕梦真
[导读] 分离焦虑是学前期儿童入园的过渡环节,合理处理分离焦虑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
        毕梦真
        河南师范大学 453007
        摘要:分离焦虑是学前期儿童入园的过渡环节,合理处理分离焦虑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任务。在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减缓分离焦虑有效措施。为一线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可操作的措施。
        关键词:分离焦虑;原因;措施
        Abstract: separation anxiety is the transitional link of children's entering the kindergarten at the early stage of school. It is the task of every educator and parents to deal with separation anxiety reasonab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separation anxiety in different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to alleviate separation anxiety. Provide practical measures for front-line workers and parents.
        Key words: separation anxiety; causes; measures

        一 问题提出
        分离焦虑指的是幼儿在与家里其依恋对象(父母或者其他养护者)分离的时候,出现的极度的焦虑反应。表现在初入园幼儿身上,就是产生对陌生环境(幼儿园)和陌生人(教师、同伴)的不安、紧张情绪,许多幼儿甚至常常无根据地担忧或害怕亲人可能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或遭到伤害[[1 张鹏.从依恋理论看幼儿分离焦虑及其消除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8(3).62-63]]。学前期的儿童会因为这种情绪而出现十分抗拒的行为,比如哭闹,严重的还有恶心食欲不振的情况发生。
        在2001年的崔松鹤的调查中发现,在入园的儿童中有一半都出现了分离焦虑,过了一个月后在调查仍然有20%的幼儿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学前期的焦虑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干预,很可能会扩散到儿童期甚至成年期。许多儿童时期和成人时期的心理症状往往都始于学前期的焦虑问题[[2 谢庆斌,胡芳,李燕.4~5 岁幼儿焦虑的类型及其社会适应特征 [J].学前教育研究.2019(7).45-53]]。
        在以往的调查中大多侧重的都是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揭示了分离焦虑可能造成的危害,但是对于其解决方法解释的过少,下面对于分离焦虑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法进行整理,便于教师和家长的参考。
二 原因分析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原因。下面是对于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进行的整理,一边基于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操作的解决方法,帮助学前期的幼儿顺利度过因为进入一个陌生环境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1 直接分离与间接分离
        在罗增让的研究中发现影响学前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有一个是直接分离与间接分离的原因。其中直接分离是指幼儿与父母分离,独自一人没有任何看护者,间接分离是指幼儿与父母分离,但是其有看护者照看。经过研究发现幼儿独自一人的情况下的焦虑成都要高于有看护者的情况。
        在幼儿园的条见相当于建立了一个间接分离的条件以减少幼儿分离焦虑的成都的提升。在幼儿有看护者的条件下减少幼儿的焦虑程度的提升。
        2依恋
        学前期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与亲人之间产生的依恋。因为学前期的儿童的依恋对象依然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于父母分离并且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母亲会提到孩子会因为“怕黑”“没有父母陪而不敢入睡”“害怕昆虫”等。这证明了学前儿童会因为依恋父母而产生分离焦虑。在有效缓解学前儿童的分离焦虑的前提下可以有效的帮助幼儿度过紧张情绪,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
        根据研究分离焦虑的代表人物鲍尔比的研究得出,分离焦虑的幼儿依据依恋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性依恋、抗拒型依恋。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在面对分离焦虑时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幼儿表现的十分抗拒、而有的幼儿就表现的无动于衷。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异,有的研究者提出是因为幼儿在于父母的依恋的质量之间的差异。
3 自理能力的过渡
        幼儿因为年龄过小的原因,家长一般都选择包办他们的一切事情,正是因为幼儿依赖成人的照料,因此幼儿会失去自己一定的自理能力。他们没有办法照料自己的生活,比如让他们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盥洗等。日常的生活的流程都是让家长帮忙料理,但是一旦进入了幼儿园,幼儿的自理的权利放在了自己身上,虽然或有老师的帮助,依然还是有困难。幼儿不具备自理能力的时候会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感到挫败感,因此逃避幼儿园的生活。


  4 安全感缺失
        分离性焦虑是环境转换时幼儿对陌生环 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害怕感,也包括社会环境恐怖事件的影响。幼儿在家充满了安全感的气息,从早到晚的都和家人在一起,而且生活的规律并不是非常有计划性。家庭的环境、设施、作息都让幼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生活。进入到幼儿园,发现陌生的环境和非常有计划性的作息时间,让幼儿感到不安和害怕。这对一个从来没有长时间离开家长的幼儿,让他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度过一天,这个挑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他们再陌生的环境里,对老师还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接纳,他们会认为自己是被抛
弃的,从而不愿意待在这个环境里面。因此他们特别想要逃离这里想要回到熟悉的家中。
三 解决对策
        1 梯度入园
        幼儿因为年龄很小,所以他们不会在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就熟悉并接受幼儿园,他们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顺利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有的学者提出了梯度入园的模式,所谓的梯度入园就是为了缓解幼儿入园适应难度的一种坡度入园。它不同于全天入园,全天入园是幼儿园进行了前期的入园准备,幼儿入园后即全天在园,而梯度入园在进行入园准备后, 在入园的第一个月内,让幼儿每周入园的时间逐步增加,第四周开始才全天入园[[ 刘少英,陈帧,方小兰.梯度入园对幼儿入园焦虑的缓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9(3).35-39]]。
        梯度入园所需要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幼儿园先召集家长会告诉家长关于幼儿入园的注意事项。其次教师要家访,了解幼儿的生活状态,也让幼儿熟悉教师,取得双面的了解。然后第一天入园让家长陪同,体验幼儿园的班级活动,第一周是半天入园,第二周是半天加午餐,第三周是半天加午餐和午睡,第四周是全天入园。通过这种坡度入园的方式减少幼儿的焦虑,顺利入园。
        2 家园合作
        为了减少幼儿分离焦虑的持续时间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协作,以达到家园和幼儿园相同水平的支持系统。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生活的反复性会让幼儿的分离焦虑得不到减缓。这时需要教师提前联系家长,与家长建立联系,了解幼儿的情况,并向家长普及幼儿分离焦虑的情况和预防措施,以做到家园同步,以克服幼儿入园的不良情绪。提醒家长不要因为幼儿的哭闹而选择不送或者间断的送幼儿入园,这样只会延迟他们的分离焦虑的过渡。并且要在下班的时候今早接幼儿回家,让他们知道自己并没有被抛弃。家长也可以询问教师幼儿在园情况,并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让家园和幼儿园一起支持幼儿的分离焦虑的过渡。
        3教师公平对待
        身为幼儿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幼儿,尊重并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热爱幼儿,尊重每位幼儿的人身权利,理解并尊重每位幼儿的个性差异和气质差异,了解并能够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每个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刚开始进入幼儿园环境的时候,幼儿独与陌生的环境充满了不安全感,会产生哭闹的情况,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让他们放松,用积极的情绪取代消极的情绪。
        每个幼儿有着不同的爱好和特点,有的幼儿需要教师的拥抱,安抚会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安定,有的幼儿是需要教师与他们进行游戏或者是讲故事停止哭闹,有的幼儿时是需要家长的(通常指母亲)随身替代物如睡衣或玩偶才能放心的在幼儿园活动。教师要充满爱心、耐心,充分关怀每一位幼儿,让幼儿消除对于幼儿园的陌生感,喜欢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逐步消除分离焦虑。
        4 创造适宜的环境
        幼儿园是“家”的元素和教室的元素组合的一个场景,因为小班幼儿的特殊性所以要建立一个“家”的元素多的小班教室。他们最熟悉的就是家庭,家庭会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家庭式氛围会让幼儿卸下一定的防备,从而减轻分离焦虑。在幼儿园中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要考虑幼儿的需要,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但是也要富有教育的意义。在小班的区角设置的时候多数采用娃娃家,复现家庭环境的一个方面。用娃娃、厨房、客厅等环境让幼儿体验在家的感觉。在环境的布置上,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消除对于幼儿园的陌生感,减少幼儿不安的情绪,让他们对幼儿园产生认同感。
        5 生活准备
家长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除了要带幼儿熟悉幼儿园还要教幼儿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规,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衣服和吃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再离园的过程中,向老师询问孩子的状态,配合幼儿园同步工作。
幼儿的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的过渡环节,帮助幼儿顺利渡过这一环节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恰当的处理方法有利于缓解焦虑程度,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鹏.从依恋理论看幼儿分离焦虑及其消除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8(3)
2.谢庆斌,胡芳,李燕.4~5 岁幼儿焦虑的类型及其社会适应特征 [J].学前教育研究.2019(7)
3.刘少英,陈帧,方小兰.梯度入园对幼儿入园焦虑的缓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9(3)
4.翁玉婷,王云霞.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述评[J].中国校外教育. 2011(4)
5.祁海芹. 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 教育科学.2003(12)
6. 史文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其缓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7.王玉廷,刘莉,王美芳.母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3)
8.吴瑾.消除托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3(5)
9.徐建华.有效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策略:提前入园与混龄体验[J]. 学前教育研究 .2015(12)
10.朱立新.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分析[J].2001(3)
11.刘昕.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J].文教资料.2007(10)
12.李晓利. 幼儿入园焦虑研究[J]. 基础教育.20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