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张秀娥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随着教育改革得到了
        张秀娥
        宽城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0676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随着教育改革得到了提升。因此,中职学校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技能同步教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谈论与关注。尤其是传统文化教学的侧重开始在中职学校出现占比侧重的改变。基于此,本文从中职学校的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入手,为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优化渗透提供具体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职;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前言:
        传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在表现,通过不同时代的洗礼,连续传承和发展,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实际影响。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本就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更不用提中职学校的特殊性,考量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特点等,多角度构建文化学习框架与具体教学方案,以此实现传统文化在中职学校的高效渗透。
一、中职语文学科科目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枯燥,削弱了语文学习价值
        中职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上存在职业规划教育的特殊性。毕竟中职学校招收的生源质量一般且具有专业技能针对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普遍低下。语文教师在展开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时,如果使用到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穿插就会更加抗拒。而这恰恰是我国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开展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所以,沉闷的教学风格直接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消极心理渐升。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厌恶、反感等逆反情绪。而每一位学生都是整体学习环境的一份子,无论是一个人的学习情绪,还是群体性的学习情绪都会互相传染,相互暗示。如果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枯燥的问题得不到改善,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在呆板的教学模式中只会成效不佳,语文教师的学科教学负担也会日益增重,学生感知不到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
(二)文化资源引入不佳,学生学习动力不佳
        传统文化包含很多不同的具体板块,简单而言也可以使用文化的实体与文化的意识来进行简单粗暴的直观区分。在中职学校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增深有关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语文教师就需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导入教学。从传统文化的意识与实体两方面引出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内化意识。但是,细观目前在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可利用教学资源引入浅薄,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实体参观以及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都较少结合利用。造成语文教师在展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时,语文教师与班级学生的文化信息不对等。从而在搭建师生互动桥梁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互动流于表面,真正能被学生了解到的文献或者资料都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散了传统文化在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难以实效渗透的不良局面。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方式
(一)设置利于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教学问题导出教学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想在既保证学生专业性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同步保障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学习,从而良性渗透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学,就需要首先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意识到自身主观性教学经验的延伸使用对于现代中职学生学习的无形阻碍。继而在教育改革的新课标要求下,认识到除了基础知识学习外的学生能力的重点培养,以此助推传统文化与语文基础教学的良性融合。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不仅可以夯实语文基础,还可以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导向展开具体的教学模式改进。

例如:在《师说》一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提问互动环节改良为班级学生为一体的,与语文教师的互问对抗。语文教师此时将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结合文章进行设置,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增多附带游戏效果的下意识自主思考,潜移默化的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动机隐形引导,甚至在此过程还可以将学生的传统文化解读思维深化扩展。
(二)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技术使用就是如此。语文教师在穿插传统文化于基础性语文知识教学时,亦可以将多媒体设备或一些网络教学平台科学利用。例如:在《论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论语的经典例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田字格动画”的形式进行书法填写的动态展示。具体展示内容为一笔一划的将例句在田字格中逐笔填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语文教师在例句填写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例句意思,即国家统治者德行兼备,百姓自然会服从他的统治,如果连统治者都口是心非,百姓必然不会愿意接受他的统治,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例句的延伸目的相同。既让学生对“德政”、“理想人格”等内容有看与听的双重感受,又能将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结合引用。最后,语文教师以例句减字的游戏形式展开填字小活动时,大部分学生在此时都会主动阅读教材进行补充。如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焉”字田字格练写。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被表扬的积极情绪,继而主动且深入的完成例句解读,拓展其中的文化思想学习。让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又让传统文化的教学有趣、生动。
(三)在延伸拓展中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语文知识中与传统文化最为关系密切的是古诗词和古代名著。名著学习又是语文学科知识教学的最主要延伸部分。基于此,语文教师在一些教学课中穿插传统文化的辅助教导也会变得容易,利于在基础教学上进行多角度延伸拓展。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结合文学名著《红楼梦》进行文化渗透。虽然有很多学生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相比之下也是《西游记》、《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加容易理解。反观《红楼梦》,则是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一群女人莺莺燕燕、吵吵闹闹上。对此,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更加了解《红楼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创设贾府情境,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包括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分析不同人物的心理特点,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以其中的代表性语言回答为例,王夫人描述自己儿子宝玉是“混世魔王”,让黛玉别沾染宝玉,如果黛玉回答,“我就要和宝玉哥哥玩!”或者“对,我在家也听父母说起,这位哥哥性格顽劣、品行不端,还不喜欢读书,我不会和他玩的!”这两种表达方式都欠妥。对此,黛玉表示虽然“憨顽”、却“在姊妹情中极好”,没有反驳,只是指出优点,同时用“与姊妹同处”、“兄弟别院另室”来表达客观上由于家规礼教,不可能去沾染。既凸显语言的魅力,又将传统文化中大家庭、说话周全、男女大防等展现的淋漓尽致。使学生不仅趣味化演绎了相关故事,还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将思维与行为融合迁移,自发延伸为对《红楼梦》书籍的好奇阅读亦或相关影视剧的拓展观看。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也是最能在语文学科体现并渗透传承的可利用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积极的增多自身教学手段,改进课堂教学展开方案。无论是从诗词歌赋,还是从相关可拓展文化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与其有关的传统文化,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穿插,以此增深学生的传统文化了解程度,打破传统文化在我国出现的认知与传承断层现象。
参考文献:
[1]刘海军.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实践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83.
[2]钟杏.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2):27-29.
[3]张立武.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汉字文化,2020(06):113-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