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冰
福建省福州市乌山小学 350001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生学好这门课,教师就有必要消除思维定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小学学生中普遍出现的思维定势问题,首先对思维定势对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定势;数学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采取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养成被动学习和机械练习的习惯,忽视了在学习中对学生思维的重视,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被限制,出现了思维定势现象,造成了他们无法对知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思维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因此,想办法消除小学生的思维定势是势在必行的。
一.思维定势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一)负面影响
1.对于问题的认知过于单一
出现思维定势的学生,往往会存在问题的解决上只能想到单一的方法。统一体现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上太肤浅,不能充分理解,不能把握其核心点。当已经出现思维定势的学生看到新的数学问题时,只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策略,缺乏变革和创新意识。
2.创新思维的发展缓慢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有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或者对一系列的固定思维方法进行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无法用多变而灵活的思维来反思问题,而会把已有知识作为一种习惯,深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这种行为的存在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停滞不前,或者发展很慢,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受认知策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已有的认知去强行转化数学中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甚至对概念产生虚假认识。阻碍了对新知识的有效理解,导致现有知识不能成为后续学习的有效基础。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部分学生自以为掌握了基本性质,但只要一碰到变式练习:的分子乘3,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几?就会把分数直接加上3,对定义只是虚假掌握。
(二)抽象思维能力差
小学生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所学的知识内容和难度不断增加,要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抽象思维缺乏是大多数小学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思维定势的产生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及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造成后续学习中出现不易解决的困难。
(三)教师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与老师的教学思维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解决,第二点是教师在教学时不谨慎。在一定情况下,教育形成了习惯,教师的部分经验在向学生传授的过程中被扩展成为一个普遍的规则,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对学习的误解,也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解决思维定势的策略分析
(一)打破理论研究的固定思维模式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教育意识,特别是对于基本观念和知识的传播,应该有独特且合理的见解。
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保证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其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共通性,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新旧知识,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时,学生已经有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的数学思想,但部分学生会把平行四边形直接看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想当然就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邻边乘起来,推导出错误的公式。这时候老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借助数学过方格的方法求出具体的面积,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拉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发现框架在拉动时,周长不变也就是底和邻边不变,当平行四边形越拉越扁时,高越来越短,面积也越来越小了,甚至接近0,发现用底和邻边的方法是不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法拼成长方形,发现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也为后续学习三角形梯形等面积的推导方法上提供很好的铺垫,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建构孩子的几何模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一题多解
学生会处于思维固化现象与问题缺乏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有关。有的老师只要求学生用固定方式进行解题,而不要求有变化的练习等。固定的解题方法使学生思维不够灵活,问题解决观念单一,创新精神严重不足。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在实际课程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以2019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书课本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问题为例。在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问题后,老师可以问学生这一问题是否只存在一种解决方法。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无疑有很多种,如传统的计算方法、假设方法和方程方法。预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创造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并在问题多解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学生思维定势的问题。在课时结束时,应鼓励全班同学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信通过这种双重实践,学生可以更快地突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反思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教师才能逐步打破教学方法的固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比如之前说的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部分学生受单一固定思维模式影响出现错误时,教师就要及时让孩子探讨问题出在哪里?适时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进行深层次的反思:的分子乘3,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几?这道题我们要从哪里入手解决?乘和加一样吗?要使的大小不变,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同乘不为0的数”,而题目问的是分母应加上几?我们应该怎么转化?让学生发现我们应该先把8×3=24,算出新分母是24,与旧分母相比是加上了16,把乘转化成加,吃透基本性质了,这道题就解决了。然后老师可以再出一道变式练习:的分母除以3,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减去几?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学生就会抽象出把除转化成减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大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总结正确的教学规律,同时尽量避免自身思维定势的产生产生负影响,在学生出现概念认知偏差时,让学生面对错误时及时反思、思辨,更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结语:化解思维定势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思维定势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然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逐步解决这些消极影响,促进数学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并加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数学学习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红.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的克服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02):65-66.
[2]周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探讨[J].学周刊,2020(03):18.
[3]吴秀莹,靳涌韬.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116-117.
姓名 林新冰,出生年月 1981年10月,民族 汉,性别 女,籍贯 福州,研究方向 小学数学,工作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乌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