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20期   作者:张姗姗 曹萃萌
[导读] 美育的概念较为广泛,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自身,而且能充分地融合到各科专业
         张姗姗 曹萃萌  
        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   101112

        摘要:美育的概念较为广泛,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自身,而且能充分地融合到各科专业,在美育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实现了专业课程与美学课程之间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美育教育,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美育教育自身也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合美育教育,能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美育教育;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为此,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而决定的。简单浅显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目光,如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看一幅色彩明艳的图画,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听一首动感的音乐。相较于这些直观化的科目,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则给人一种抽象而严谨的印象,其中的魅力内敛而含蓄,无法被轻易感知,这种距离感也就造成了学生对于数学的抗拒心理。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把内敛的数学魅力发散出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好,定能大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乐趣。
        1数学美育的体现和范畴
        古希腊的学者认为球形是最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美是数的和谐”;中世纪的伟大学者、艺术家达?芬奇认为“黄金分割是美的原则”;勾股定理所描述的直角三角形中简明、和谐的关系是美的。数学美是抽象的美,是一种完美和谐的美。希乐伯特划时代的巨著《几何基础》,他提出建立公理系统应遵循三个原则:相溶性、独立性、完备性,就是统一、和谐、简单等一系列美学特征的最高形式。数学美育是指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数学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早在2001年,教育部推行教育课程改革时就明确提出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有“美”的体验与感受。“美”源自于真实的教学,“美”源自于对知识本质的探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重心都是基于学生思维的真实性和延展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没有艺术化的包装,却能给学生美妙绝伦的课堂体验。
        2美育教育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相关策略
        2.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受年龄和思维的约束,小学生对审美的感受是比较简单和直观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结合生活素材,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之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数学美、追求数学美的兴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秩序和对称是美的重要因素,而这两点都能在数学中找到。”例如,几何图形中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所呈现的就是数学的外在形式美。学生可以在长方体、球体、圆柱等几何图形中体会数学的对称美,通过认识正三角形的平稳特性感知数学知识带来的安定之美,或从平移与旋转图形得到的图案中发现几何图形的奇妙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数学的美学元素,并抽取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学科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之中发现、理解数学之美。以“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师生可以搜集人民大会堂、埃菲尔铁塔等著名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这些建筑蕴含的图形对称美。


        2.2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角度去发现生活之美
        在小学数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令人感动的话语,更没有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情节。然而,在数学知识中却蕴含了能激发学生热情的美妙,一些优美而又极具意境的数学知识,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生动与具体。在美的意境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创造美与欣赏美的欲望,同时也能为学生开启情感的大门,为学生营造极具活力、极具动感,且较为新颖的教学氛围,并将知识中美与数学知识充分的融合在一起。数学是生活的一种科学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会蕴藏着诸多的数学知识,然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并非一件显而易见的事,它需要数学教师的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美的存在与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含义。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生早已了解平分的概念,而将这以生活现象提炼成数学词语,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科学的教学场景,在课前将学生带来附近的公园或者学校的操场上,然后让学生将8个苹果、4个梨子、2瓶水,以及一张饼平均分给两个人,该如何去处理呢?上述的每一样物品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东西,此时此刻的情境变成了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莫名的喜欢与美感也融入心中。在解题的过程中,前三样物品很容易分配,而一张饼该如何分配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在飞速的延伸,进而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奇妙与美,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角度去发现生活之美,使其更加热爱生活。
        2.3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美不仅是一种感官,更是一种思想,在数学学科中,美是一种隐藏在理性背后的感性美,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发现数学教材中所富含的美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主要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等,同时还掺杂着简单的几何知识,看起来没有任何的美感。实际上,数学之美无处不在,例如,几个阿拉伯数字就能组成无数个不同的数,而加减乘除能精准地描述出任何数量关系,就好像是四种颜色,展现出了简单大气之美。而在几何图形中,无论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圆形、三角形,都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圆面积的计算方式充分的运用了辩证思想,不仅能感受到逻辑的严谨性,还能体会着图形中的内在美感。而在诸多的数学符号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严谨美,可能只是一个不经意的横线,都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严谨性。语言之美也被充分地展现出来,例如,“减少了与减少到”等,很多类似的概念充分的体现出了数学的语言之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而意思却截然相反。学生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能从线条与形式之间获得诸多的美元素,两者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图形,通过两者的不同分布状态,能充分地展现出了柔和、对称、均匀之美。例如,竖线是刚直、挺拔的代表,也是平稳与开拓的代名词。而曲线能带给人柔和之美,为学生营造优美的享受;圆形象征着圆满,是一种安定的象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数学元素的意义进行深度的挖掘,充分的展现出各个数学元素的特征与意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着审美教育。例如,在正方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出自己喜欢的物品,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着图形所带来的美感。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这门学科虽然给人以严谨、刻板的印象,但实际上它富含了丰富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等多种独特的魅力。要让学生们转变原有的数学学科印象,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整个数学学科正如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般,每一个知识点相互独立,却又能有机统一在一起。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既要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逐一突破,又要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研究数学,最终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8).
        [2]杨景龙.试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
        [3]杨丕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华夏教师,20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