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网上教学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万银强
[导读]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教学已在高等院校日渐盛行,并

        万银强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乐俭镇金叶小学   563400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教学已在高等院校日渐盛行,并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学生情况、课程团队建设、课堂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简要阐述《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网上教学探索与实践,期望为高校网络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网上教学;?赤峰学院;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知识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除课堂面授教学外,网络教学、远距离开放教育成为可能,并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课程基本情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赤峰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教师教育类必修的专业课,其先修课程为《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相关课程及《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平行课程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后续课程为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撰写.这门课是建立在数学与教育学的基础上,并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教育的实践而形成的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都很强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如何、学的怎样”等内容;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心理特点及国内外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动态和趋势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教案编写能力、课堂教学技能、学生学业评价能力等教学基本能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组织与专业能力.
        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课程设计探索
        赤峰学院《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内容分为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的深化即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因此,《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组织实施时,注重加强原理、概念和法则的教学;注重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并进行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说课等实际训练的示范和指导;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辅以观摩优秀的教学录像、教师示范和指导,注重学生多练习多实践.具体设计如下:
        2.2 课程团队建设
        基于赤峰学院培养目标和学生问卷情况总结,组建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团队和学生助手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共5人,其中赤峰学院教师2人,小学教师3人(均身兼数职:教导主任、班主任、讲授小学数学课程等);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1人,初级教师2人;硕士学位教师3人,本科学历教师2人.教学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责任心强,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助手团队,主要为班级中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甘愿奉献,团结力强,责任心强的8名同学组成,主要负责本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些都为本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2.3 课堂教学设计
        结合赤峰学院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充分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课程资源建设.超星学习通平台拥有较为丰富、完整、系统的电子资源,通过其检索功能,搜集与课程相关的电子资源上传课程平台,并分别整理为课程讲授视频、相关讲座视频、电子书籍、拓展资料等.其次,收集并整理与课程相关的一线教学资料、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教育改革前言等资料上传课程平台,分为任务点、讨论、作业等类型.再次,根据教学进度完善PowerPoint课件,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上传超星学习通平台,通过“微信米亚圆桌+直播答疑”开展教学活动.课程内容设计前期主要通过超星学习通等平台进行理论讲解,教学案例讲解,学生录课、点评,期间团队成员在平台上串穿插进行“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
        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课程实践
        自2020年3月,按照上述教学设计预想开展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课程探索实践.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会有所调整.整体上,《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课程主要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及“微信米亚圆桌+直播答疑”从授课视频、非视频资源、课堂互动交流等方面开展了活动,学生基本都能克服困难,按时上课,准时完成任务点、研讨、作业等,但有时会出现网络拥挤,学生看不到或听不到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后教学团队教师和学生助手团队会分块收集学生反馈信息,汇总后,团队成员及时研讨、及时反思,及时改进教学设计,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与实践探索,总体上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团队教师备课充分,授课思路清晰,尤其是学生助手团队成员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方面都获得很大提升.
        4 教学反思
        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在线教育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并且部分高校之间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9月中央组织召开全国教育大会等等,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我们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校内涵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早有建设“金课”、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识,本课程的授课教师这方面的意识有待加强.本课程的特色之一是“从新型教师观、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角度探索职前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法与途径”,网络教学在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有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韩光明,鲍炜煜.“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12).
        [2]张秀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问题遇对策---基于61所高校的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7(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