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桑成林
[导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校对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
 
        桑成林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222500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校对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教师可以通过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转变授课模式、开展具体户外活动等方式,实现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与核心素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地理素质培养教育工作。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综合实践
        
        地理是高中所有教学科目中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之一,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对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目标改革的实施背景下,要求教师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地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教学重点逐渐从理论教学转移到实践教学,积极调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加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国教育部门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引起了高度重视。一方面,通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吻合,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另一方面,高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是需要要通过实际的地理活动获得的。例如,野外的地理考察与探测活动、课堂模拟地理实验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提高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地理课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地理实践力的重视度不够
        很多的教师对地理实践力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地理课中,传统的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关注的是高中生在地理考试中取得多少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地理实践力被忽视。对学校来说,升学率的高低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在实践活动方面就会有所忽略,主要的精力都用来强调知识的传授,让高中生可以在考试方面尽量做到完美。
        (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现实生活脱节
        在当下高中地理课的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并未得到有效培养,高中生无法将自己在地理课中学习得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以及实际问题中,对问题缺少解决的能力,与地理实践力的要求是不符合的。比如高中生的识图能力不足,无法用地图对一些实际的问题进行解决。尤其是面对一些复杂的地理现象的时候,没有综合分析的能力,无法借助各类的地理资料以及工具,对一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对地理现象进行观测和实验更很少有高中生可以做到。
        (三)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不合理
        高中地理课中实践活动对高中生的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对于地理实践活动,教师的设计能力并不是非常强,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是比较拿手的,但是因为在地理实践活动方面的设计经验是非常缺乏的,加上实践活动的指导非常生疏,导致很多活动的组织并不符合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实际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三、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炎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离不开科学,地理是作为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习惯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目标也是将所掌握的知识合理地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这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备课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师通过让学生认识地理、运用地理达到增强学生对地理深层次认识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城市与地理环境》一章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介绍的高级住宅区分布特点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同学呈现出高级住宅区的分布情况。学生对这些高级住宅区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分析,从而自主总结出高级住宅区的分布特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教师通过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实际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提升从生活中认识地理、了解地理并合理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高级住宅区的特点与自己居住的城镇地图相结合,找出城镇适合建立高级住宅的地域,并指出选址合理的理由,从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进一步深化地理课程知识。通过地图的联系,学生可以构建发散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联合实际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学习理论知识的乐趣,增加学习地理知识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二)转变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是单向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忙于大量输出知识,学生忙于盲目接收笔记,这种教学模式丧失了学生自主思考理解的能力,导致课堂缺少互动,缺少了生机,学生学习没有了乐趣,教师的授课彰显得无聊。因此,为加强学生地理知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课堂学生互动、小组讨论形式促进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地理想象能力,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与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空间构建能力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的思维碰撞促进自身知识的完善,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先进的教学仪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章的教学任务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构建四个地球的昼夜变化图像,并在这些图像中呈现出一年四季地球受到的光照影响,通过投影设备可以将四个季节的地球昼夜分布图依次展开,利用先进的设备为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锻炼提供基础。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后仔细观察这些图像的特点,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地球不同季节的光照分布模型。学生通过对每个模型进行对比,在自己的思维中区分各自的特点。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由于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这几个方面的地理意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构建能力。
        (三)开展具体户外活动,增强学生地理具体实践能力
        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高中地理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户外活动是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领悟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每年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一次地理的考察工作。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户外对太阳的变化进行观察、通过对植物生长程度进行方位的判断、对气象数据进行检测等活动。并且,教师可以利用手机软件帮助学生通过数据的变化了解地理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地动手实践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地理探究活动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将地理知识和核心素养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综合实践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做基础。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知识与实际有效融合,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构建地理化思维模式,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潘美玲.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82.
        [2]何永.指向思维进阶的高中地理学习引导路径探索[J].地理教学,2020(09):27-33.
        [3]许凌燕.高中地理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探讨[J].高考,2019(33):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