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志宇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一中学 256500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阵地,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师的素质会对教学质量起到直接的影响。公民教育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历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应全面掌握教材,结合精心设计教学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公民教育视域;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引言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内容,分析历史事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能够在提升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涵养和技能。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
一、公民教育的意义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文化水平。公民文化作为心理分析理论,其作用是维护民主制度的稳定。提高公民文化素质要求公民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宣扬与践行国家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意识保障。要想形成一个完备的公民文化体系,需要通过较为成熟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受到各国政府重视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可以引导公民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若能提高公民教育水平,就能够使公民提高公民意识,促进国家民主体制的发展。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备品质和关键技能,是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表现。而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真实存在的事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积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唯物主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时空观念,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养成学生依据发言的好习惯。为此,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首要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全面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公民教育的角度加强高中历史素养培养的具体方法
(一)、合理构建教学方案
高中历史教学本身具有强烈的学科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可以将历史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维度的层次去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生的背景和后期产生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将核心素养的思想融入到历史学习课程的每个环节,着力于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技能的深化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应该从思想开始转变,要有创新精神,贴合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构建高中历史的教学,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一列可视化的手段将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在高中历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20世纪以来的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同学们呈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师以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四条主线,分别构建其各自的本质特点,延展多层的分支,使学生生动、系统、深刻地了解20世纪以后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从时空的角度引导学生构建各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时间轴,通过时空定位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从深层理论知识的角度剖析历史事件,潜移默化地养成“空间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学习
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与组织能力。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遇到难点时给予一定的引导或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收集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备的历史知识体系,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还能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三)、创设教学情境,感知历史事实
学习历史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尊重历史事实,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判,深入感知历史事实的存在。历史代表着过去,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时空领域,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领人们走进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曲解的文字描述、翻拍成电视剧的历史事件等等,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事实和古人真实的思维、想法等无法产生正确的认知和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带领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感知历史,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素养。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的时候,学生由于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英雄故事,更多的是当做一个精彩故事来听的,无法有效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社会背景下的历史纪录片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入了解和深切感知,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科素养。
(四)、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渗透人物精神
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只有将其提取出来,加以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情感,更积极地投身到历史知识的探究中,找寻到学习历史的窍门,更好地融入到历史学习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恰当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促使学生历史观念的形成,凝聚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堂实践,让学生真正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例如,在“辛亥革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历史书籍等形式,搜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信息,并把与孙中山相关的历史事件引入到课堂上,然后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历史图片和史料,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这样,教师才能渗透革命者敢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综上所述,不论是当前的教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高中生的历史专业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教师将公民教育作为基础,不断丰富教学理念,改良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梦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历史课堂生成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吴天慧.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3]苗生俊.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8(22):12-13.
[4]欧珠拉姆.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华夏教师,2018(17):48-49.
[5]李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8(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