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张媛媛
[导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发动机理论知识,后进行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分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不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另外,依据教材教学
        张媛媛
        孝感市高级技工学校  432000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发动机理论知识,后进行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分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不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另外,依据教材教学,与汽车维修企业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要求不符,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欠佳,学生到企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企业岗前培训才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本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引言
        根据诊改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对比本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诊改实施方案》中课程层面质量控制点、课程规划以及课程建设标准,诊断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架构
        根据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学院的硬件、软件设施,校企共同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三年制大专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专业教师赴汽车维修企业生产第一线,获悉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要求,了解当前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的主要项目,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炼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根据层层递进原则,将《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分为《发动机基础》、《发动机一般故障诊断与维修》、《电控发动机构造与原理》、《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四个模块。《发动机基础》模块主要是发动机基础知识,任务为学习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以及零部件检测与维修,共48课时。《发动机一般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任务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发动机相应零部件进行拆卸、检测、组装,并对修复后的发动机进行测试与调试,共64课时。《电控发动机》模块任务是学习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原理、各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部件的检测,共48课时。《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任务是学习发动机整机故障诊断与排除,共64课时。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将本门课程建设成为了适应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省级精品核心专业课,具体目标如下:①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目标:教学内容中理论、实践占比适当,必须符合汽修机电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同时对接职业标准,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②课程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目标:实训室布局合理,实训设备配置充足,功能完善,能够满足本门课程理实一体的实训教学要求。③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目标: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工作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④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建设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库,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形成可持续的开发、应用机制,同时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⑤课程考核评价建设目标:引入职业岗位技能鉴定标准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依据,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三、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放宽企业导师聘请政策,建立企业维修技师与在校教师互聘机制
        企业维修技师多数都有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汽车维修企业的车间主任、技术主管、技术骨干多数都取得了所在4S店汽车品牌的行业内部认证技师、培训师等(技术含量极高),但是学历多数是大专文凭,具有本科学历的非常少,面对企业员工技能水平高,文凭偏低这一现象,学校应该放宽政策,认可企业维修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把这些具有丰富汽车维修经验的技师、高级技师、企业内部培训师聘请为课程的实训指导教师,让他们把最前沿的技术带进校园,有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到最前沿的汽车技术。企业则聘请校内教师到企业担任理论知识培训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学习。
        (二)学徒岗位综合能力
        利用现代学徒制园地将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评定结果予以公示,学生可清楚认识到自己当下的水平,并能为下一步学习目标指明方向。学生毕业出徒时,学生综合素质和学徒岗位综合能力均应达标。除此以外,为顺应教育部提出的1+X证书制度,学校积极与本地行业、协会对接,不断完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实践教学标准、实践考核标准,探索学生行业培训标准,将岗位技能考核与行业实践能力认证证书挂钩。对学生进行的岗位技能达标考核时,要求学生在每个实习岗位上均能达到该企业初级工水平,同时必须掌握一个核心岗位技能,并达到该企业中级工水平。达到初级工要求的学徒可转为企业准员工,并可以提前轮岗实训。行业明确证书在共同体范围内可以作为应聘条件、岗位晋升的依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能培训与行业、企业对标,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加快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速度。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很快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甚至业务主管,在第二学年就可以拿到高工资。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综合能力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多主体、多元化考核,可以实现学生的快速全面发展。
        (三)加强校企的合作,成立课程指导小组,共同优化课程
        课程指导小组共同商讨课程的授课计划、授课内容、考核方式、授课方式等。课程中融入企业的用人要求、岗位职责、维修技能要求,把企业文化和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课程内容就是岗前培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文化和维修技术,更早地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校企共评,形成多阶段、多层次、多维度的全方位综合评价机制
        多阶段评价:学院和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进行考核评价,监控教师学习成效。多层次评价:学院和企业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共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多维度评价:从学校、企业、行业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教师的学习效果及技能水平进行评价。通过给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论学习记录、实践案例总结、跟岗学习记录以及自我总结与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行业评价相结合,形成具有多阶段、多层次、多维度的全方位综合评价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教育背景下,通过校企互聘人才、校企共同优化课程、增强师资力量、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式开展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且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还能有效促进学校及企业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为汽车维修行业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元明.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1):89.
[2]任满,罗方赞.基于信息化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改革[J].内燃机与配件,2019(24):289-290.
[3]刘兰兰,卢能芝,秦航.《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混合式教学应用实践——以活塞连杆组的拆装与检修为例[J].南方农机,2019,50(21):161-162.
[4]田浩.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评价[J].时代农机,2019,46(07):113-114+124.
[5]饶宇,庞旭.关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的探讨[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9(06):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