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羊街中心小学653300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希望对相关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析
引言:从拼音教学的实践来看,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可以提早实现自我识字和阅读写作。这不仅增加了小学生的识字量,而且有助于他们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但是从学习过程和效果来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以熟字带音节,掌握常用音节的直呼
从学习论的观点看,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主要依靠刺激、重复、强化等,而意义学习则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搭建起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支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因此,意义学习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这个“旧知”并不局限于“旧知识”,它包括:(1)学生的生活基础;(2)学生的知识水平;(3)学生的认知方式;(4)学生的能力层次;(5)学生的心理需要;(6)学生的情感状态;(7)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以同化方式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去,进而丰富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利用旧知增加新知,或由旧知转向新知,是常用的教学策略。
以熟字带音节,是指进行拼音教学之前,先教学生一些在入学前就已接触或认识的汉字。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改进,不再一开学就教拼音,而是增加了一个识字单元,但这些字涵盖的常用音节有限,有些字意离儿童的生活较远。这一改编除了将拼音教学延后一到两周,其他影响不大。我们主张选择熟悉且常用的汉字带拼音教学,是为了让新旧知识联接,并与学生生活世界相结合,进行有意义学习。因此,我们先教学生正确认读这些熟悉的汉字,在认读过程中,利用这些汉字再带出它们的拼音。这样,原本由抽象字母符号组成的音节就可以和熟悉的、有意义的字同结合起来认知。目前已有多个实证研究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如张一清等早在1987年就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拼音教学全过程实验,从音节的整体认读入手,推进拼音教学,结果发现学生在感知习惯、认知自动化、认读速度等方面优势明显。
二、以音节带音素,学习声、韵、调的拼读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种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教学而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领受知识本身的内容,还能汲取积淀在知识中的智慧、才能和思维方式等。它是个体丰富知识体系和促进智力发展的过程。因此,任何具体的教学都离不开知识学习。当代知识论认为,主体对于知识的把握主要有四个来源:知觉、记忆、归纳和证言。归纳是运用推理证明从已知到未知的合理性,它“需要某种超出逻辑范围、不依靠经验的普遍原理的支持。
当学生通过熟字对汉语拼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就可以尝试通过对比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的音节,引导学生分析音节的构成,理解声、韵、调在音节中的位置,掌握声、韵母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逐步过渡到音节的拼合,具体拼读方法可依据音节的构成情况选用两拼、三拼或整体认读等传统的拼读方式。在拼读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继续巩固已经认识的音节和字同,保持整体识读音节的习惯,又可以借助声韵的拼合继续识读新的音节并逐步扩展同汇。因此,汉语拼音音素和音节拼合这一知识的教学,我们仍然不能放弃。但是,在教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从已产生知觉、记忆的整体认读音节出发,关注声母、韵母与音节的内在联系,以音节为切入点,结合有意义的字同辅助汉语拼音字母的教学。然后从音节中析出声母、韵母学习,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最后从声、韵的拼合中巩固旧音节、拓展新音节,实现归纳与证言的相互融通。这样,声、韵、调的拼合规律不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已知的材料中比较、归纳出来的,而且这些知识因为有了经验和意义作依托,更容易让学生加深印象,理解运用。
三、以拼音促识字,提高识字量和阅读速度
从教学论的本质来看,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人通过学习知识获得解放,而不是成为知识的奴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知识内容本身的价值而忽视培养人运用知识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倡导为“可持续未来而学习与教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最近发展区,为了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促进发展,关键就是要能够将学到的东西在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的迁移。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原来教学中“停留在知识本身”的做法,通过建构认知图式来掌握基本知识结构与方法原理,进而培养自觉、能动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
学生学习拼音字母和音节拼读,是为了识字;识字又是为了能提前读写,发展语言,提升思维,开发智力。因此,汉语拼音在语言学习中起到的是一个中介作用,是利用学生的口语经验为文字学习提供帮助,进而促进人的通达发展。学生学习完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以后,碰到不认识的字,就要能借助拼音读出它的读音,通过它的读音激活已知经验理解字同意义,进而扩充知识面。同时,在大量阅读和识字中,学生又可以借助拼音,不断巩固拼读和直呼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这样,拼音就成为了学生发展独立学习能力的一个工具,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知识水平等,选择阅读的内容,借助阅读,全面地培养和发展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在这一阶段,重点要放在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和阅读、利用拼音扩大阅读量上。从知识的分类来看,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拼读属于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技能的获取,而程序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不出来的,必须经由学生的科学操练、体验内化方能获得和形成”。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应结合课外补充读物和课余阅读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拼音知识,在具体的实践中自觉转化为日常行为。
结语:综上所述,汉语拼音教学不仅是小学生识字、阅读能力得以迅速提高的保障,同时对于提升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和思维发展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改进、优化相关策略,以寻求最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童亚鸣.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07):246-247.
[2]张霞东.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初探[J].才智,2015(0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