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毛红星
[导读] 小学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是非计划性教学设定下的产物,对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工作经验,浅谈生成性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毛红星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是非计划性教学设定下的产物,对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工作经验,浅谈生成性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小学科学;基本特点;意义;推广策略
生成性教学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处于生态性思维的控制下所形成的教学形态,而且生成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过程性、动态性以及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将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捕获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信息,谨慎选择        与合理处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想法,加快师生一起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一、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生成性教学思想中的过程性
        生成性教学思想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创造性、开放性,注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创造价值。传统的教学形态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生成性教学课堂主要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        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积累学习资源的过程,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测量水的温度》一节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经过老师的分析以及学生自己的亲自体验就能很好地学懂这一节内容。
(二)生成性教学思想中的开放性
        生成性教学形态还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就是需要更好地开放性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教学心态的开放性。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多集中于对教学内容的深挖,保证学生将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思考以及延展性学习。例如,教        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在探究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的区别时,充分将探究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摸、闻、尝、切等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        学,充分体现了教法学法的开放性和知识建构的开放性。小学生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会对各类科学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种丰富的问题做出开放性的回答。


二、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升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行业是重要的行业,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生成性教学形态很大程度上改进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完全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枯燥乏味。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必须进行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消化具体的知识内容,一旦缺乏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导致学习没有效率。所以,生成性教学思想改进了大部分教师所存在的固化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从目前各个学校在小学科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处于对各类知识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思考能力,导致很多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依然是打问号的。所以,通过生成性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我思考能力,将知识点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山西一所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食物中的营养》一节时,首先教师准备很多食物让学生通过闻、尝等感官体会食物所带来的营养,吃什么能让人体不舒服,吃什么能让人体更有精神有活力,这样的问题在这一节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解答。
三、生成性思想在教学中的推广
(一)加强教师引导作用
小学科学教育就是需要更多动态性以及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来帮助小学生学习,能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生成性教学思想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这些教学特征都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正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着手点,采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课程的教授,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动物的卵》一课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先观察一组不同动物的卵来发现其中的区别,再观察一组相同动物的卵找出其中的区别,步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形形色色的卵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动物,从而引出了研究动物的卵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提问,就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提问。这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日常的引导,还需要教师进行课堂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提问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例如: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经历照亮水平方向的课本、竖直方向的课本和照亮书本后面的玩具三个探究活动,来认识到有时需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才能照亮特定的物体。在这三个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对提问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其能够了解学习的重点,进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成性思维是促进科学教育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而且生成性思维已成为我国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就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抓住课堂中的知识变化。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小辉.基于儿童视域,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整合[J].小学教学参考,2017(07)
[2]王海洋.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构建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