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莲
广西省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第一小学 536100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慢教、真学、掌握学法受益终生
摘要: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是时代的呼吁,是迫切的需要!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渔”,掌握学习的技能,方能学到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一堂仅专注于读书、识字,最质朴的语文课,学生却为何学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乃至课后,学生还沉浸于课堂,沉浸于学习的快乐之中。我反思着,小学语文的教与学,就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慢教,提升语文素养;二、真学,确保主体地位;三、掌握学法,受益终生。
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宏伟目标,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强国战略,如:人才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等。其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是时代的呼吁,是迫切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教育重心由教法传授转向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渔”,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方能学到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就十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今天,我就结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课《找春天》第一课时来说说我的做法。
首先,营造和谐,快乐,平等的学习氛围。 一首耳熟能详的《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孩子们奶声奶气地尽情歌唱,快乐无比。唱完后,学生说说春天在哪里?老师揭题并板书“找春天”。接着,老师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和出示自主学习的五字要求:“读、圈、标、认、记”。学生带着问题“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和按照自学要求,开始了自主学习环节。期间,我时而纠正生字的读音,时而指导识字的方法,时而唤回走神的孩子。在充分的自主学习之后,学生基本能读顺课文,我又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同桌合作分段轮读,并注意标点、停顿、心情语气等。在这个读书过程中,我或者点拨长句的停顿,或者引导连续问句的朗读,或者及时表扬与肯定。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我心中窃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一会儿,孩子们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一场朗读擂台赛,就顺势而生了。朗读比赛形式多样:同桌PK,小组朗读,男女角色朗读等。孩子们的读书声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绘声绘色,激情澎湃。我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微笑点头,时而竖起大拇指,时而夸上一两句“好样的”。此时,孩子们个个都仰起小脸,或许是喜悦,或许是激动,脸色微微泛红,像极了一个个可爱的小苹果,又像一朵朵绽放的向日葵,自信无比!我又是一阵窃喜:何愁孩子不爱读书呢?然后,是扎扎实实的识字检测。因为识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或者利用巧记窍门,或者运用形声字造字方法等来识记生字词,课堂做到“放收”自如。最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师出示学习的温馨提示: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带着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先默读课文,再讨论分析,后汇报展示。展示时,各个学习小组成员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此时的讲台,已成了学生的舞台,个性飞扬的地方!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飞一般扑上讲台,把我围得水泄不通,七嘴八舌地说:“老师,‘剪刀’的‘剪’字,我还有其它识记的方法。”“老师,‘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想加上动作来读,可以吗?”“老师,课文最后那个省略号,我仿佛看到春天在变魔术。”……看着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小脸,我陷入了深思:一堂仅专注于读书、识字,最质朴的语文课,学生却为何学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乃至课后,学生还沉浸于课堂,沉浸于学习的快乐之中。我反思着,小学语文的教与学,就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慢教,提升语文素养;二、真学,确保主体地位;三、掌握学法,受益终生。
一、慢教,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语文教学就要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实施。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提升,所以,教师就必须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与文本接触,细细品味文字,感悟作者情感,才能培养出色的“语感”。因此,在初读环节,我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比读,小组探究讨论。学生才能慢慢领悟文字的味道、拟人手法的奥妙!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还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二、真学,确保主体地位。
在大力倡导教育素质化的今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创造更多的学习、探究、展示等机会,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地读、认、记、写、思,充分地自主、合作、探究、展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找春天》这堂课里,我变换着要求,从易到难,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自主读课文,还时不时提醒一些走神的孩子,确保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展示的“主体性”。学生学有所获,加上教师激励评价,便自然而然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成功!学生自主学,真实学,才能感受到进步、快乐,从而爱上学习!
三、掌握学法,受益终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与时俱进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迫切需要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在《找春天》这堂课的“自主学习”环节,老师出示五字要求:“读、圈、标、认、记”。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要求去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出示学习的温馨提示: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带着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先默读课文,再讨论分析,后汇报展示。学生清楚学习什么,还明白怎么去学习。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与技能。学会“渔”,方能学到老!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课程改革的追求,更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呼吁。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式,让学习的主体回归于学生身上;而学生却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个历程,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将继续努力,完成课堂改革赋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