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纵深阅读 ------以古代游记小品文研习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李 旸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研习是新课标学习任务群里的难点。笔者以其中一个专题“古代游记小品文”为例尝试整合专题内容,做到研习有的放矢,并把握有效的研习方法,最终旨在通过这一专题的示范研习,让学生主动走进传统文化经典,走向旨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纵深阅读。

        李 旸
        (云南昆明   650221)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研习是新课标学习任务群里的难点。笔者以其中一个专题“古代游记小品文”为例尝试整合专题内容,做到研习有的放矢,并把握有效的研习方法,最终旨在通过这一专题的示范研习,让学生主动走进传统文化经典,走向旨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纵深阅读。
关键词:古代游记小品文     研习     纵深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当中对高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走向纵深的阅读学习,逐步形成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包含八个专题,笔者考虑到小品文篇幅简短,且为游记主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来说是较为适合的入门专题。在此以该专题入手尝试带领学生由此进行研习从而走向传统文化经典的纵深阅读。
         一、走入传统经典,做好研习准备
        首先,学生要做好研习准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的,这对于多数谈文言文变色的学生来说,多少会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抵抗情绪。所以在研习之前要有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不要首先将之定位为枯燥无聊的的符号,而应该先将它们看作是有生命有血肉的文字。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不会是简单容易的,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注定有困难和艰辛,但走过这一道道阻碍,就会逐渐发现它们作为经典的魅力。
        其次,是教师要有研究意识准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这一任务群的内容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学习中的组织引导者,更要做一名研究者。仅从“古代游记小品”这一专题看,就包含了不同的时代、主题、作者……涉及面广,如何在众多的游记小品中选出学习的精品不是易事,需要教师在博览精读的基础上搜集、分类、整理,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方能给学生优秀的推荐和有效、有提升性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成为自发自觉的学习者和研习者。
         二、游记小品分类,研习有的放矢
        游记小品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一枝奇花,大多张扬个性,独抒性灵,带有鲜明的作者性格特点,所以在进行这一专题的研习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功课,为之后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做好铺垫。
        下面就以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游记小品文进行部分主题分类的举例:
        一、山水自成性,处处皆佳境
        代表作:郦道元《三峡》、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张岱《明圣二湖》、钱谦益《游黄山记》。
        研习重点:这一类小品文重在描摹山水之胜,教师带领学生研习的重点在于作者对于山水之美之妙的刻画和艺术手法的使用,看作者如何将山水佳境体现出来。

例如郦道元的《三峡》,作为山水小品的经典之作,全文仅一百多字,但作者却能把三峡的雄奇险峻与气象万千付诸笔墨之中,以画龙点睛之笔准确刻画了三峡之独一无二的神韵。再如《游黄山记》的笔力雄健,《明圣二湖》里开篇生动巧妙的设喻等都是可以挖掘的研习点。
        二、山水悟生活,情理闲中藏
        代表作:陈继儒《游桃花记》、苏轼《记游松风亭》、祁彪佳《妙赏亭》
        研习重点:这一类小品文重在理解和感悟作者通过对游览赏景的记叙描写,如何在平常之事中见出不一般的哲理禅趣。如陈继儒的“闲雅”与“世俗”相融于一身,在其《游桃花记》里就充分表达了“非醉非醒,如憨孩儿”的童心未泯的率真、天真的性情,这与“五千年来活得最精彩”的苏轼有着相似之处,耐人寻味。祁彪佳《妙赏亭》里对时空虚实相生,芥子纳须弥的顿悟和苏轼在《记游松风亭》里“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所传达出来的人生要懂得适时舍弃,不要作茧自缚的智慧都是值得思索和玩味的。
         三、把握研习方法,深入经典体验
        首先实施单篇研习,分层阅读。分层阅读首先建立在单篇精读的基础上,教师不要忙于对学习资源整合,陷入浅尝辄止的多篇教学中,而要先把握好单篇教学,从落实好分层阅读开始。
        学生首先共同学习一篇游记小品,教师给出阅读任务,小组在第一环节个人思考的基础上探究交流合作完成该环节。这一过程用时多,进程缓慢,但是对于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和思考方法的完善很有裨益。在单篇阅读研习的基础上,方能实现良好高效的主题阅读,教师可利用学生所学课文或名篇引入,和其他篇目一起进行整合,组织学生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整合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是同一作者同一主题的篇目整合,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者篇目的整合,如:同写西湖主题,袁宏道的《初至西湖记》、林纾的《湖心泛月记》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进行整合。
         四、参与表达实践,走向纵深阅读
        经过以上环节的阅读研习,学生对相关内容已经有了系统到位的阅读体验和积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把对作品的研习心得写下来,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阅读经验就能更加到位和深刻。写作的范围可以较宽,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对作品研习的真感、真知、真体验表达出来,可以是欣赏借鉴,可以是审视批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甚至历史局限等角度和眼光,用历史或者现代的观念去表达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看法,使学生逐渐养成从多元角度欣赏作品,用辩证思维思考看待问题。这一写作过程对初试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但值得实践。有了从“阅读”到“写作”这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才算是有了完整的体验和研习过程。同时也践行了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这一重要理念。
        教师带领学生从古代游记小品这一专题入手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世界,过程注定会有困难阻碍,每一步要求教师大胆迈步,但又要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将每走的一步落到实处。只有经历这些曲折的路程,我们才能探索总结出更好的方法,不断完善,走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更纵深的阅读之路。

参考文献:
[1]施蛰存.古代小品文鉴赏词典[W].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黄玉峰.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6(6):52-59


(作者:李旸,联系电话:13354992070;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广福路金盾花园南区16幢;邮编650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