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智会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
一、原创作文题目
近来浙江卷的一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舆论风暴。这篇文章运用了“嚆矢”“孜孜矻矻”等相对生僻的词汇,提到伊塔洛·卡尔维诺、麦金太尔、切斯瓦夫·米沃什等文学家或哲学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此,有人认为该考生阅读面广,能积累这么多知识并恰当地用在文章中,难能可贵。其思想境界也超出了一般考生,所以得满分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该文章晦涩难懂,“不好好说话”,文章应深入浅出而不是故弄玄虚。况且,满分作文应对莘莘学子有导向意义,这样的文风实在不值得提倡,所以这篇文章不应得满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体会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提示
该作文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作文,写作时应注意材料给出的思路提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作时应先表明态度,你同意这篇作文得满分吗?一定要有明确的态度,不可含糊不清。表明立场后应就事论事,把理由列举清楚。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外扩事例。议论要层层深入,体现清晰的层次感。说理要深入,不可蜻蜓点水,缺乏力度。
三、下水作文
《树上的生活》,不一样的烟火
近来,浙江卷满分作文《树上的生活》以其深刻的洞见力、丰赡的文辞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但其晦涩的文风也让不少人为之诟病。这样的文章该不该得满分呢?我认为,“标新立异”胜过“老生常谈”,这样的个性之作得满分无可厚非。
首先,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不凡的气度,这源于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和不倦的积累。故它应该得满分。
虽然素质教育已进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不少考生仍拖着应试教育的枷锁艰难前行。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相比之下,《树上的生活》的作者表现出的开阔的知识面的确让我们欣喜。作者对海德格尔、麦金太尔等人相当熟稔,提起他们的思想或名言如数家珍,毫无生涩之感,这体现了作者不凡的格局。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没有平日里丰厚的积累,考场上就难以写出这样的佳作。冲着这种阅读的热情和丰厚的积累,这篇文章该得满分。
其次,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篇文章不泯于芸芸众生,有其鲜明的个性。这样的文章值得给满分。
教育不应是趋同化的教育,每一人都是这世界独特的烟火,考场作文亦然。许多人认为这篇文章风格过于晦涩,那么为何我们会感觉晦涩?因为我们对里面的很多词语或人物比较陌生。当你把文章中的词语和人物观点梳理清楚后,你会觉得作者运用的词语都恰到好处。所以我们对这份晦涩应多持一些包容的态度。回望历史,唐代文坛熠熠生辉,有飘逸豪放的诗仙太白,有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还有诡异奇崛的诗鬼李贺……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
考场作文如果千篇一面,岂不让人生厌?当你读惯了乐天明白晓畅的诗歌,读一读李贺略显晦涩而又想象力十足的诗歌,有何不可呢?
也有不少人认为满分作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害怕这种晦涩的文风会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我觉得这种担忧大可不必。试想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全篇用文言文写成,但又有几位考生模仿呢?考场作文万紫千红,莘莘学子自会多多采撷而细细甄别,选择合适自己的来借鉴。所以我们无须担心某一篇两篇“出格”的满分作文会“带坏”一批孩子。
阅读催生智慧之花,格局造就非凡之作。考场作文也需要不一样的烟火,我觉得《树上的生活》得满分当之无愧。总行走于地面的我们,也不妨抬头看看树上的生活。
翻身下树,方为正途
蹩脚的语言,空洞的思想,作者在辞藻的堆砌中“沉醉不知归路”。耐下性子把《树上的生活》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依然坚定地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值得被评为满分作文。
不可否认,这位作者的确读书广博,有一定的写作功底。能够运用“嚆矢” “祓魅”等生僻词语,能够对海德格尔等人的名言随手拈来,对伊塔洛·卡尔维诺等人的作品如此熟稔,可见作者眼界不俗、素材不乏。但是,这样的文章就能得满分吗?谬矣!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文章应该是清新自然的,而不是矫揉造作,堆砌辞藻。
元好问论诗时提出“一语天成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文学创作贵在自然真率,而不是迂回作态,“为赋新词强说愁”。对于一篇文章而言,表达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故意用一些生僻词汇来引人耳目,用一些生僻的知识来显示其“卓尔不凡”,在雕琢辞藻的同时却忽略内容的清晰表达,是不可取的。孔子曾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内容和形式必须相与为一,相得益彰。可《生活在树上》明显是一篇形式大于内容的文章,得满分实在过于夸张。一千多年前的韩愈,为何发起古文运动?他倡导“文以载道”,主张以质朴流畅的散体代替空洞藻饰的骈体。其言论沾溉后世无限。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推崇这种空虚造作的文风,岂不悲哉!
满分,意味着完美无瑕,堪为典范。这篇文章,有故意炫技之嫌,其浮夸的文风对青少年有误导作用,评为满分实不应该。
每年高考后,都会有大量满分作文问世,这些满分作文会成为莘莘学子们效仿的典范。学生或套用关键词句,或借鉴结构形式,满分作文的效用可见一斑。所以各省的专家在遴选满分作文时须慎之又慎。《树上的生活》被定为满分作文,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势必会影响一部分学生。他们也许会从寻章摘句,选取一些深奥难写的词汇,以怪僻为美;可能也会组合一些奇怪的、不合语法的句子,以晦涩为美。如此这般,“文以载道”的风尚何存?简约质朴的审美观何在?教育为百年树人之大业,焉能不审慎呢?对于满分作文,怎能不深思而慎取呢?《树上的生活》这样的文章,实在不宜被评为满分。
那么,中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风呢呢?数十年前毛主席就为我们指明了正途:准确、鲜明、生动。
1958年,毛泽东读到一份文件,觉得基本主张不错,但语言实在成问题。他当即写信道:“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看不见,文字又不通顺,你们是下决心不叫人看的。”可见,文风晦涩,令人生厌;准确生动,方为正途。
树上的生活,不应是对生活的抽离,而应是望着足下的土地。满分作文,也不应悬于枝头,浮于云端;翻身下树,贴近大地,质朴自然,才能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