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情文化小学STEM课程设计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 邓儒全 陈鹏
[导读] 经大量查阅、搜集分析,关于STEM有如下成果:一是将STEM教育定义为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四个学科之间系统的融合,强调跨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基于真实情境、基于工程设计、基于项目等方式的教学,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以及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增强的教育;
        邓儒全  陈鹏
        (陕西省镇巴县简池镇中心小学  723612)
        一、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成果
        经大量查阅、搜集分析,关于STEM有如下成果:一是将STEM教育定义为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四个学科之间系统的融合,强调跨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基于真实情境、基于工程设计、基于项目等方式的教学,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以及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增强的教育;二是STEM特点概括:系统融合、跨学科、真实情境、项目式教学,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 形成以及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增强的的教育。它的趣味性、实践性、协作性、艺术性、实证性等特征是目前学校教育最需要实践的短板。三是国际国内STEM教育发展取得的最大成就在数学、科学、工程的融合,特别是在智能机器人、航模等方面成就显著。但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研究较少,在语文文化方面研究成果较少。
        二、选题意义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我课题组提出STEM理念下乡情文化发掘了这一课题基意义有如下四点:一是STEM理念能很好解决语文教学中支离破碎的问题,有效支起学生学以致用的桥梁;二解决学生为习作而习作的情思不足问题,通过设计、协作、实践解决“眼中无生活,心中无情感问题”;三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共同作用于语言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母语素养,强化文化自信,走特色语文项目实践;四是将合作、反思、探究与教与学融合,提升语言实践的自主性、趣味性,把“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落实到活动的各环节中,提升学生系统思考能力。
        此课题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打通学校——家庭——社区教育通道。具体将设计在校内、交流在家庭、实践在社区,促进整体提升课内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更具体讲就是落实以简池名片、宿舍文化、班级文化为主的设计、制作、展示项目和采茶、敬老、寻红色基因的文化发掘以及春节、中秋、端午等特色节日文化活动。即为三个方面9个活动的实践研究。
        二是研究团队全程参与,征集方案——发放海报——设计流程——参与实践——共生同长——成果展示——形成特色;
        三是收集活动素材,活动结束引领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进行展示。展板以文画为主、班级以特色为主、活动以文章为主、树德以演讲为主。当然活动中会渗透数学、工程、科学的整合。如海报制作、简池特色、茶叶采摘与制作等。
        四是探索乡情文化发掘与生成的有效成果。在前三点的基础上,尊重学习科学、渐近式螺旋上升的素养形成规律。把生活劳动与习作,语文知识与运用,活动与写作等通过项目活动得以融合,形成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
        三、研究价值
        (一)引导教师着眼学生未来开展项目活动教学,把育好人放在首位;
        (二)着眼品德形成重点,塑造真、善、美的文化发掘与传承,多学科的融合与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
        (三)清晰认识生活是大课堂,发掘、传承乡情文化是责任也是使命;
        (四)教师在参与研究、应用中逐步形成科学、多样、有效的项目教学策略,勇敢抛弃急功近利、浮躁无奈、支离破碎教学给师生带来的不良负反馈;
        (五)从学生世界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用科学有序的环节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团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轻装上阵,快乐活动,快乐学习;
        (六)丰富的评价方式,让生生、家长与学生、师生在共评互赏中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七)破除习作教学抄、编、造的陋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我笔写我心的习作态势;
        (八)提升教师组织、设计、引领能力,强化教师跨学科学习能力,做民师、明师和作家型教师。


        四、研究成果
        (一)铺操方面的成果
        1、建立了三个层面三个主题九个项目活动的规划,把理念真正落实到活动中。立足“德”,围绕“美”,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路上不断前行;建立起:自主设计——实践体验——交流运用——书面表达——互赏共进的项目活动基本模式。把“形文、声文、情文”之要求与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宣传简池、传承文化相结合,达到系统、全面、全过程育人之目标。
        2、通过设计创作简池名片、创新班级和宿舍文化提升学生设计、制作能力,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
        3、通过传统节日特色活动,让学生体验灯笼制作、粽子制作、包饺子、拟谜面、写对联等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传承乡土文化。
        4、发挥项目活动的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学科融合性,积极形成系统思考、团结协作、共克难关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项目吸纳英语辅助,提升乡土文化畅通交流,突现振兴乡村计划的旅游发展战略。
        (二)隐性成果
        1、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在STEM理念指导下设计九个项目活动,形成特色的乡情文化传承载体,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强化语文团队教师协同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学习、创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路途探索;
        3、研究STEM理念下数学、科学、工程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彰显语文基础性学科的重要作用。
        4、师生一起编写了《可爱的简池》乡情教育教材。一是让活动有一个展示的平台;二是在编写中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完善STEM地课程。
        (三)活动案例
        1、组织:成立8人研究团队,促进以团队促专业成长;组织3—5年级学生24人组成学习共同体(每班4人),以期带动全校语文实践、习作教学方式方法有根本转变,解决教学中语言运用“师生双难”冏境。
  2、设计项目活动,开展师生共进研究:名片项目设计——目标预设——成果预设——设计海报、规划路线、提出建议、重点观察、师生讨论、练习展示、互相评价、相互欣赏——活动评估;关爱项目——设计贺卡、排演节目、互讲故事、爱心劳动、活动纪要、成果分享;服务活动项目——活动设计、活动公告、活动分工、活动观察、图片分享、展示训练、美文共赏等。
        五、研究体会
        1、以学生立场为出发点,关注体验性,突显习作“真实”性。以“项目”活动为主,调动学生参与,从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的养分;真实再现实践体验过程,激发兴趣,促进修德修识的主体意识;将读、写、用结合,解决学生语言溃乏,难以表达所见、所思、所想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项目以由简到难,渐步推进;以“慢”促效,遵循素养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把问题——探索——运用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学参与性主性;分层设计活动,体现乡情文化对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性;项目设计与完成促进了数学、科学、工程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共生。
        3、高度重视“名师出高徒”中师的示范、指引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把设计、实践、反思、分享落实到活动的各个环节,注重了研究的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华著《孔子在讲堂》.中央编译出版社“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法门”(244-263)
[2]李吉林著《儿童情境学习课程体系用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儿童高效学习的五大原则(25-27)
        [3]张福平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网络文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