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
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学
摘要:目前在通过“互联网+”推动学校教育变革的国内相关研究中,较少涉及学校管理问题,尤其缺乏对通过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效率的系统深入研究。本文认为,要使互联网技术在教育发展要素配置中起到真正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就必须以有效的管理为支撑,否则“互联网+教育”就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应用层面。
关键词:互联网+;学校管理;教育
随着“互联网+”这一理念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基本体系也不同以往的传统学校管理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实现路径有了全新的升级。
一、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实现路径
(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管理以智慧管理为核心
传统的管理决策系统可以对有明确过程、明确结构的问题进行决策,不能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进行随机应变。这样看来,智慧管理是未来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智慧管理能够代替传统管理决策系统的死板性,运用自身的灵活性来调整决策。智慧管理并不是一味地运用智力去管理,而是在带有一定的道德认同与价值观的前提下,突出文化、体验、知识、行为的统一。
首先是智慧资源层面。这种智慧资源或来自于教育家办学的智慧,或来自于学生自发组织的自主管理智慧;或来自于自然人的智慧,或来自于某种形态的网络人、仿生人等的智慧。
其次是智慧能力层面。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优化教育发展的能力、多方合作进行资源整合的合作能力、以智慧资源促进学校更好发展的促进能力、维系学校组织文化的领导能力、维持多方有效沟通的沟通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等等。
最后是智慧运用层面。一定要以教育为最终目的进行运用。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采集、回收及整合,用以实现学习环境的开放、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管理的智慧运用技术系统,逐渐向智慧校园进行转型。
(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管理
事物都有两面性,以安全管理为保障数据应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可以说它既为教育带来了便利,又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安全管理上,大部分以管理为主,安全为辅。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的转变还需要作出以下五点改变:
第一,在进行安全管理计划前要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不能与社会实际情况脱轨。
第二,在组织方面,要积极面对服务外包风险,不能因为有风险就知难而退。首先要利用组织文化资源来维护固有的交易信任;其次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来获取新的信任;最后要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对外包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条件等细节标注在合同上,将责任一一落实。
第三,在指挥方面,要时刻牢记安全是一切的出发点并在此前提下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教育专家及学校管理团队的指挥作用。
第四,在协调方面,学校要明确信息的所属权以及系统的范畴,对于运输过程中的一切隐患要严加防范,对在运输过程中的不同的主体进行规范的整合管理。
第五,在控制方面,既要做到面面俱到,又要尽可能的节约成本。不光要依靠规范的设备、个事、系统等来确保信息的唯一性、及时性及准确性,还要收集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保证信息能够与事情一一对应。
二、“互联网+”时代学校课程资源管理的实现路径
(一)“互联网+”时代国家的课程
学校领导要重视课程管理对于教育而言的意义有多重大,主要要处理好以下三点问题:
第一,要重视教育的权利。学校要控制好应当享有的国家所赋予的教育的权利,管辖权、投资权、运行权、信息共享权等,建立起学校课程安全管理系统,进行长久的运行之中。
第二,要对国家教育资源及课程标准进行完善。学校不能单一的凭借网络来获取资源,要尽可能采取多种手段,对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课程资源进行整理,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系统化、能够共享化的国家课程标准体系。为了实现公平教育,在物质基础上要坚决保持统一。学校在制定课本的时候,要从国家层面考虑,选取适合全国学生的课本内容,例如思想品德、语文课程上的部分内容,要做到全国统一,这样才能够让全国学生都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感和国家认同感。
第三,要构建新型的课程管理关系。学校可以在我国在原有的课程标准下,将课程管理的主导权交由学生,将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进行转变,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规划权及设置权,为推动课程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进行行之有效的举措,实现教育自由及学校自主管理。
(二)“互联网+”时代学校的课程统整
课程统整是未来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学生在课程中占据主体性,改变过去为课程服务的附属性。
1、“互联网+”时代学生的课程统整。
“在课程规划中,学生是有待开发的资源。学生最有权力来解释现行课程的优点和缺点。研究已多次表明:当学生参与到课程规划与评价中时,学习的效果将会大大提高”。目前在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SGC(Student-Generated Content),未来的学生将会进一步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2、“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课程统整
对于教师来说,在其与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自身的统整力,包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主题活动的选择与设计能力、研究过程的指导能力、对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与成果的评价能力、协同合作等专业能力等等。
3、“互联网+”时代学校的课程统整
学校在拥有更多课程管理权后,“可以基于本校学生需求、所在社区及学校的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原则开发多样化课程”。具体来说,就是以学校及社区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办学理念为引领,以形成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为目标,以制度文化构建协调与保障机制。
如今,我国的教育行业还没有将技术与教育相互结合。技术和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学校管理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学校需要将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下学校管理改变的创新之处。“互联网+”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想要在“互联网+”时代发展教育,就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努力寻找新的实现路径,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颖.互联网与学校教育革命[J].当代教育科学,2018,000(002):89-91.
[2]张瑞茹.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学校管理的影响研究[D].2018.
[3]本刊编辑部.互联网+学校管理[J].教育,2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