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 王云云
[导读] 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对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
        王云云
        陕西省神木市第七中学  719300
        摘要: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对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结合教学案例,从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开展角色扮演教学及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四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作了简要分析,以期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教学;教学策略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现阶段,我国中学历史教材虽然一直以唯物史观为编写原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历史人物或是历史故事进行简单的讲述,或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讲述一些较为新奇的历史事件,对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并没有帮助,不能够使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来判断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环境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侧重于对学生历史解题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1】。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历史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极具趣味性的历史学习变成了历史知识点的累积与罗列。长此以往,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会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态度逐渐惫懒,其历史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部分内容为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我国近现代服饰、交通、传媒的演变介绍,在考试中的比重较小。因而,有的高中历史教师会以“讲——背”的模式教学。换言之,教师会直接将学习内容的重点进行勾画总结,再通过反复记忆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认知,对其演变背景、细节、影响等方面都没有深入讲解,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浮于表面,空有广度却没有深度,学生的唯物史观无从培养。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原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多加重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巧妙设计课程的切入点,安排好教学的主线。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几组近代服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进而向学生渗透服饰变迁的历史知识内容。第二,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观念去挖掘服饰演变的原因。通过服饰的演变,我们能够探析到其背后政治、经济的变化,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冲击碰撞的表现。第三,了解服饰、交通、传媒演变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整体、宏观的学习,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综合起来看待,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营造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育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其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将其积极意义发挥到极致【2】。多媒体技术的突出优势在于它更具色彩、更具活力,教学资源更丰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新鲜丰富的学习体验,能够使学生自发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学生塑造了鲜活的历史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对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对苏联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制度很难有深层次的理解,时代的差距是难以跨越的沟壑。第二方面,苏联领导人物的更替与其政治模式的变化。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遇到了很多问题,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历程较为复杂曲折,对学生的系统化学习有一定挑战。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备课为学生搜集多样的图片、影像片段等资料,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学生能够多方面的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具体操作方式如下:我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期间,较为重要的领导人物的事迹做了横向对比,主要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对他们的改革从经济、政治、农业三个角度开展阐述。以此为主要教学思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情况加入一些音频材料,以促进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效率,鼓励学生横向学习历史知识,全面把握知识内容。
        三、开展角色扮演教学,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价值观念与判断能力,对历史事件会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喜恶的历史人物。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若是坚持以说教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3】。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在讲完历史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演绎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演绎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太平天国》一课时,在讲完课本的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学习。让学生分别扮演太平天国的农民、清政府的官员、帝国主义的执政者三方的角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让学生揣摩自己所扮演人物的心理,及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
        2、让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环境下,自己会作出什么样的举动。
        3、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经过及影响有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清末政治的腐败、民众生活的艰难及列强的贪婪。从而使学生对不同阶层、不同时代背景的历史事件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能力,设计合理的教学安排
        高中生的社会经验并不丰富,其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除此之外,受年龄、性别、性格、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例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在备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适当放低学习要求,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并将其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孟繁伟.基于情境教学的高中生唯物史观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杨钰澜.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张伟.历史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