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倩
云南省宣威市来宾街道第一中学 655402
摘 要: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文化精神,继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然而古诗文是学生知识理解难点所在,需要教师融入兴趣引导、情境结合、深入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古诗文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古诗文的寓意、内涵、意境,从而逐渐增强传统文化素养。基于此,本文以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展开古诗文教学为研究起始,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实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思路
(一)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初中古诗文教学,多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只是对古诗文的内容作出简单的翻译及讲解,并未深入解读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难以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以兴趣教学为切入点进行古诗文教学,再以互动交流形式适时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在教师讲解《岳阳楼记》这篇古诗文时,可以利用微课或PPT课件形式引起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对作者生平、诗文背景展开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在学生的兴趣引领下,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讲解有关“岳阳楼”的历史文化事件,就可以很自然的代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警世名言的深入理解。通过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后,学生就能明晰古诗词中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被传统文化熏陶和涤荡。
(二)通过古诗文朗读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本中,多数的古诗文都有着合辙押韵的韵律美感以及对称的工整格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内容大意,也要掌握名言名句的思想深意,进而理解作者在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情感朗读来体会。比如在教师讲解《出师表》这一篇古诗文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述三国文化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如对“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诸葛亮相关事迹进行生动细致的讲解。
在学生充分理解诸葛亮的才智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形式,感受诸葛亮智慧之外更有着一颗忠君体国的赤诚之心。比如受命于危难中兢兢业业的赤诚语气、感激刘备知遇之恩的凄凉语气、表示对后主忠心以及北伐的决心等。让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以这种我国传统文化中爱国精神的传递,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民族大义。
(三)构建古诗文与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便于学生在兴趣学习下自主思考和探究古诗文内容,便于理解传统文化思想。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情境教学方法,以音像、视频、图片等视觉冲击组成古诗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文中的思想内涵,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观沧海》一课教学时,教师把与这篇诗文相关的教学素材制作成微课视频,并对曹操的雄心壮志和南征北战事迹进行讲解。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和曹操的远大抱负,就对本篇诗文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感悟。
二、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感受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在对初中古诗文朗读中,需要把握住正确的节奏韵律感,尤其要注意诗句、诗词之间的节奏变化,要能充分展示作者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师要能正确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文,让学生自发去感受古诗文中传递的文化思想内涵和情感意境。
比如在《明月几时有》这首古诗朗读中,需要充分展现苏轼的慷慨激昂、苦闷矛盾、豁然开朗等多重情感交织的心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深刻体会苏轼的每一次情感变化,然后再针对诗句重点做出讲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每一次情感变化中的苏轼的心理变化,逐渐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理解和认知能力。
(二)积极营造古诗文课堂的文化意境氛围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展现形式,是将情景和物景联系之后形成的一种文化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正是初中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所在,把握了古诗文的意境就能轻易理解到作品中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学内涵。
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文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对“月”的阐释,理解月亮在诗句中的寓意。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方式,让各个小组进行自由交流,分别表达出个人对诗句中“月”的意象理解,此过程教师无需多加干涉,只需让学生自主探讨即可,创设出浓厚的文学交流氛围。然后做出适当的点评和引导,让学生明白“月”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想和眷恋之情,就能很好的将传统文化美感和寓意象征传达给学生。
(三)深入解读古诗文内容中的传统文化
在学生对苏轼《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文情感和意境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能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精髓。正如苏轼在仕途坎坷之时,借助“明月”寄托情感,也就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苏轼依恋故土、思念亲人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的文化思想,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掌握古诗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加深学生对祖国家乡的依恋情怀,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品质素养。
参考文献:
[1]宁乃东.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J].语文课内外,2019,(31):299,334.
[2]郭梓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0,(27):72.
[3]韩鸿栋.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88.
[4]付宛霞.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课内外,2020,(13):342.
[5]邱巧超.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课内外,2020,(12):376.